空中花卉养殖技术? 明虾养殖技术和要求?
来源:admin 查看次数: 0 时间:2023-10-23 08:52:53
把花盆吊在空中,花盆上安装,上滴水管
一、实行以水控温调氧。
随着水温升高和对虾体的成长,要不断增加水深,尤其是在养殖中后期,水位一定要增至1.8~2米,高温期要保持2.2米以上。为此,在大潮期,要每天排水一次;在低潮和枯水期,则要进行机械排灌,使每天换水量达到50%左右。高温期则全排全灌,这样可有效地把水温控制在30℃以内,使水的透明度达到35厘米,溶氧量稳定在5毫克/升左右,有利于对虾旺食快长,优质高产。但在换水时,要防止携带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毒的微小活体侵入,最好在进水口使用60目网片滤水。
二、分阶段科学投饵。
当对虾体长4厘米以上时,以投喂螺蚬等低值小贝类饵料为主,每天每万尾投喂6~8公斤;当体长8厘米时,每天每万尾投喂50公斤;当体长12厘米以上时,每天每万尾投喂100公斤。如小贝类饵料不足,可投喂配合饲料。体长4厘米以上时,每天每万尾投喂1.5公斤,以后体长每增加0.5厘米,
每天每万尾增投0.3~0.5公斤;体长10厘米以上时,
每天每万尾增投0.7~0.8公斤。如用冰鲜小杂鱼,则按1公斤配合饲料折用2.5公斤冰鲜小杂鱼替代。对虾有昼伏夜出的习性,夜间活动频繁,食欲旺盛;白天潜伏,食欲减弱。因此,饵料要在日出前和日落后两次投喂,早晨投1/3,傍晚投2/3。饵料要投在虾池四周平台上,使体质强弱的虾都能吃到。投饵时要坚持“四少四多”,即前期少投,后期多投;早晨少投,傍晚多投;低潮时少投,大潮时多投;对虾大量蜕皮时少投,正常生长时多投。“两不投”,即变饵料不投,环沟和深水不投。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三、谨防虾病危害。
盛夏高温季节,对虾活动摄食能力差,机体的代谢水平下降,加之水体环境恶化,病原生物滋生,容易引起虾病。为此,首先,要注意投饵量不宜过多和过于集中,以免饵料变质发臭,致使水质变污。尤其是鲜活饵料,在高温天气极易变质,造成对虾中毒死亡。为减轻虾池水质污染,要经常换水。其次,要注意疏养。在盛夏高温季节,要合理调节虾群密度,以保持虾群有一定的活动水体。
淡水鱼不能常换水。
但是水质一定要保证清新。换水前静止一段时间,不能太冷。如果颜色鲜艳,注意晒太阳。如果颜色较浅,放一些水藻也许更好。买鱼食麻烦,喂的不能过饱。一开始还是少一些,掌握规律了再增加。鱼游水,很有趣,可以悠闲地看。但是在什么环境看,要自己创造。
1、温度要求:不同类型的生物对水温的要求不同,为了创造最适宜的温度环境,要随时掌握水池的温度变化,根据实时地监测的数据,及时采取措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2、溶氧值要求:一般鱼类适宜的溶氧值为3毫克/升以上,当水中溶氧值小于3毫克/升的时候,鱼类经停止摄食和生长。
3、酸碱度要求:水池的酸碱度既影响生物的生长生活,有影响到水池的营养值,实时监测水池的酸碱度,控制最适宜生物生长。
一、池塘条件。塘角鱼对池塘的要求不是很严格,一般的养鱼池塘只要塘基坚实,无渗漏,稍加改造后即可作为塘角鱼单养池塘。池塘的水源需要充足的水,水质良好。面积应为0.13-0.2公顷,水深应为1-1.5米。池底淤泥的厚度应保持在20-30厘米,以促进鱼的活动和觅食。由于塘角鱼有群居和穴居的习性,因此应在池底放置一些石块,瓦管,竹筒等,既供其栖息,也便于捕捉。高密度精养池塘还应安装增氧设备。
二、放养前准备。在放养鱼种之前,将池水排干暴晒3-5天,经过简单修整后用生石灰彻底消毒,每0.067公顷用量为50-75公斤。加入水化浆后,整个池均匀泼洒。3天后注入新水50-60厘米。此时,为了培育水中的浮游生物以便为鱼种提供大量的天然诱饵,需要向水中施入畜禽粪便,每0.067公顷用量为200-300公斤。
三、养殖模式。塘角鱼具有辅助呼吸器官,可以在低氧水体中正常生活。因此,采用池塘高密度单养的模式非常适宜。投放的鱼种个体适宜在6.5厘米以上,以避免种内残死。每0.067公顷放养3万-4万尾,同一批放养的鱼种要求规格整齐。
四、饲养管理
1.投喂技术。投喂要遵循定时,定位,定量、定质的“四定”原则。塘角鱼食品偏向于动物性,尤其是新鲜动物饵料,活饵投喂效果更佳。投喂饲料应从投放鱼种后的第3天起,以活饵或新鲜动物内脏为主,如蝇蛆、水蚯蚓等活饵消毒后可直接投喂。动物内脏需要清洗干净,用绞肉机绞成肉泥拌入面粉制成团糊状投喂。每天投喂3次,持续1个月。然后可以将其转入到投喂颗粒饲料阶段。投喂的饲料必须保持新鲜,蛋白质含量为25%-30%,每天的投饵量占鱼体总重量的5%-8%。可以根据天气和鱼的吃食条件适当增加或减少,以后每15天调整一次投饵量。每天投喂2次,分别为上午8-9时,下午3-4时。
2.水质管理。有必要及时调整水质以保持水的清新。每隔3到5天,向池塘注入一次新水,每次10-20厘米,以便池塘保持良好的水质。每月用生石灰浆泼洒2次。每次用量为每0.067公顷10-15公斤,以改善水质和预防鱼病发生。
五、常见鱼病的防治。塘角鱼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但应尽早防病,除了对池塘进行严格消毒,在鱼种下塘前应用3%-5%的食盐水浸浴5-10分钟。
高
1.淡水养殖 地塘建造选择水源丰富、水质清新无污染的地方建池。每口池塘5~8亩,呈长方形,南北走向较好。要求池底平坦,砂泥底质,池岸牢固,池深2米。池底要埋设进、排水管道。同时配备1~2台1.5KW的增氧机,养殖场要有发电备用机组。 临放养时要做好池塘清淤消毒,可在放苗前一周每亩用5,分3次投喂。 暂养期间每周用0.3ppm强氯精或15ppm福尔马林泼洒消毒一次,在开始投饵前3天,每50公斤鱼内服痢特灵0.5克、土霉素3克、维生素C1克,每天拌饲投喂一次,连服3天。经过20多天饲养,鱼长至4~6厘米可进入大池分疏饲养。
2.
海水苗种 鲈鱼苗种当前多为海捕,春季海捕苗种约为2.5~4cm,经捕捞转运操作鱼体会有不同程度受伤,为提高养殖成活率,可先进行中间暂养。暂养方式以养殖池中架设40目网箱比较方便。
太湖母猪养殖比较好养,吃食不需太精,可精粗青饲料合理搭配,如l份精l份粗搭上2份青饲料即可,并做好防疫工作,就能办好养猪埸。
一、选择好池塘:蟹池源充足,水质良好,进出水方便,面积一般以1—5亩为宜,水深一般以1—1.5米为好。蟹池底质量最好为沙壤土、砂砾土,通气性能好,有利于水草、底栖动植物的生长繁殖,可为河蟹提供天然饲料,池底淤泥厚度一般不超过5厘米。蟹池的四周应建防逃设施,如砖墙、塑料薄膜等。蟹池的进出水口应用铁丝网拦好,以防河蟹外逃。
二、放养前的准备:幼蟹放养前应做好蟹池的清塘消毒和栽培水生植物的准备工作。清塘的方法多采用排干池水,曝晒池底,配以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这样的效果很好。发现有蛙或蛙卵要随时捞出,这是很重要的一项。放养的蟹苗以二龄幼蟹(蟹种),180—200只/公斤为宜,放养密度一般在每亩800—1000只左右。水生植物可栽培些苦草、水葫芦等,一是能为幼蟹提供饲料,二是可为幼蟹提供栖息隐蔽场所,有利于河蟹的生长。
三、科学饲养、精心管理:河蟹在池塘养殖的整个过程中,除利用水草和底栖生物外,主要靠人工投喂饲料。由于河蟹是杂食性动物,我们主要投喂杂鱼虾及饼粕、土豆、小麦等饲料。投喂时把饵料投放在接近水位线的土坡上或浅水处,一般每亩水面选择3—5个分布均匀的投饲点,既便于观察河蟹摄食、活动情况,又有利于清除残饵。投喂时间为适应河蟹昼伏夜出的习性,可选在傍晚前后,一天一次或两次,根据情况适度掌握。河蟹对水质条件的要求比鱼类要高,尤其对污染的水体具有更大的敏感性。池水水质好,利于河蟹的生长发育,且肉味鲜美。池塘养蟹其池水PH值应为7—9,最适为7.5—8.5,池水溶氧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若低于5毫克/升,会影响生长发育,若在2毫克/升以下,便会引起河蟹的死亡。为了保持水质的清新,一般采用经常换水和加水的方法,使池水经常保持在清、爽、活的状态,透明度要在40厘米以上。
2. 螃蟹高产养殖关键技术
河蟹养殖是一项连续的管理工作,做好不同阶段的养殖管理是赢得河蟹高产高效的关键之在,下面我们了解一下河蟹养殖的日常管理工作有哪些。
一、投喂管理
投喂管理
在养殖过程中,人工投喂的饵料种类有配合饲料、冰鲜鱼、螺类、蚬类、豆粕、小麦和玉米等。饵料投喂应坚持“荤素搭配、两头精、中间粗”的原则。
养殖初期 (3~5月),以投喂配合饲料为主,辅喂部分鲜鱼、螺类和蚬类等;养殖中期(6~8月),以投喂水草、豆粕、小麦、玉米等植物性饵料为主,应减少动物性饵料
养殖大棚是火灾发生的高危地带,为防范火灾的发生,养殖户应加强防火措施,杜绝明火,严禁乱拉电线,用煤炉加温时,与周边可燃物保持一定距离。另外,在养殖大棚附近可以挖水池、储存水缸和沙土等,以备不时之需。 1 、 按照国家电力法规改造鸡场房舍 , 尽可能全部采
用不燃或防火材料 ,安 装避雷系统 , 并对其进行定期检查 。两栋鸡舍间最好相隔30米以上。 2、确保鸡舍内通风系统 、集蛋系统投料系统和其他功能系统的电力供应供电系统不能超负荷运转 。供电系统要采用优质材料 ,使用粗细适当的熔丝 、 电线和相应等级的断电保护器 。在任何一个电线接头处都要使用接线盒 。在需 定期以高压水冲洗的房舍内 , 应使用防水电线 、防水插座和密封马达等 , 以免 电气设备受潮。 3、检查加热系统 。确保任何炉灶维修良好 , 检查燃气和燃油系统有无泄漏或安装不安全的情况 , 所有的加热器具保持清洁和良好的工作状态。 4、选择并设置适用的灭火器 。要确保 挂在墙上的灭火器适用于该区域可能发 生的火灾类型 ( 对不同类型的火灾 , 其灭火器类型也不相 同 ) 5、易燃液体应存放在贴有标签的容器内 , 贮存在经检查证实为安全的室内 。 需使用易燃液体时 , 只应取走够用的量 。易燃的垃圾或废料要放在有盖的容器 内 ,远离鸡舍。
6、定期举行消防演习 , 使所有的人员都知道发生火灾时自己该做什么 。 依据防火设计规范,鸡属于固体可燃物,属于丙类二项
鲟鱼池塘养殖有以下技术要求:(1) 养殖池塘条件。面积和水深:一般适宜的池塘面积为 5〜15亩,水深为2。 5〜3米。土质和底质:池塘土质以黑壤土最好,因其黏度和通气性比 较适中,有利于保水和有机物分解。塘底要求平坦,底质少淤泥, 淤泥层控制在10厘米以下,以利于水质调控。
水质要求:池塘应靠近水源充足的地方,水质清新无污染, 以保障养殖过程中进水需要。水源溶氧应在5毫克/升以上。配套设施:必须具备完善的进排水设施,配备水泵及增氧机, 设立5〜10个饵料台,以及养殖过程中必需的其他设施、设备、 工具等。(2) 池塘的修整和消毒。
词养前需对鱼池进行清整,然后再 使用药物清塘,一般采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3) 鱼池注水和施基肥。清塘后,在鱼种下塘前一周左右放 水进池,注水时必须在进水口用密网过滤,严防野杂鱼随水混进池中。在鱼种下塘前3〜4天,每亩可施人粪尿200〜250千克, 或畜禽粪400〜500千克,将肥料进行无公害化处理发酵后,兑水搅匀后全池泼洒。
化肥每亩可用氮肥和磷肥各5〜7。 5千克,兑水 溶解后,全池遍洒。(4) 幼鱼放养。选择优质鲟鱼种,按不同规格确定合理的放 养密度。混养时,应选择滤食性鱼类(如鲢、鳙),不可搭配与鍀鱼争饵的种类。放养时先取几尾鱼“试水”,即先放几尾鱼,1〜2 小时后如无不良反应再将鱼种用2%〜3%食盐水浸泡10分钟左右 后放入。
(5) 饲养管理。投饵管理:鲟鱼养殖饲料应以配合饲料为主, 其营养标准为:蛋白质40%左右,其中动物蛋白质占15%以上, 脂肪9%左右,碳水化合物30%左右,以及适量的维生素、矿物 廣、纤维素等。将配合伺料制成适合不同生长发育时期鲟鱼口径的颗粒投喂。
日投饵4〜6次,具体投喂量应根据天气、水质、鲟鱼放养密度、个体大小、活动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一般白天少 投,占1/3,晚上多投,占2/3。投饵时,应严格按照“四定”原 则,并随时注意检查鱼苗吃食情况,及时清除残饵,保持食台周围的清洁卫生。水质管理:鳄鱼不同于常规鱼类,对水质的反应比较敏感, 因水质恶化导致常规鱼类浮头缺氧现象容易观察,而鲟鱼属底栖 鱼类,一般都在池底活动,即使在溶氧不足时,也不会出现明显的浮头现象。
在溶氧不足时,会直接肚皮上翻,出现昏迷,直至 死亡。一旦出现缺氧现象,容易造成损失。因此,必须加强水质监测,特别是对水中溶氧和pH值的监测。水温管理: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冷夏热,给鲟鱼养殖带来一定 的难度。鲟鱼适宜生存温度为0°C〜33°C,适宜生长的温度为 15°C〜26°C。
如何延长鲟鱼适宜生长的时间,让鲟鱼安全越冬、 度夏,便成为鲟鱼养殖水温管理的主要内容。①越冬。有条件的 养殖者,在冬季来临、水温降到12°C以下时,应将鲟鱼移人室内 水池越冬。一般在北方地区,可选择一长形土池(1〜3亩),在 其上建简易塑料大棚,将鲟鱼从大池中拉网起捕移至大棚内越冬。
这种简易大棚在北方地区可使温度保持在2°C〜31以上。在南方 地区,因冬季水温仍可保持在8°C〜10°C以上,可在原池就地越 冬。无论哪种越冬形式,都应加深池水,增强水温缓冲能力。越 冬期间,可视水温及鱼活动情况,适量投饲,增强舞鱼体质,以便安全越冬。
越冬期仍应加强水质管理。②度夏。安全度夏方法 一是选择面积较大的池塘,加大水深。二是在池塘四周种植长藤瓜果,并搭棚遮阳。三是搭盖遮阳网,减少阳光照射,可有效降 低池塘水温。四是有条件的地区,可引注水库、湖泊底层水,并加大冲注力度。五是选择合适的放养时间,投放大规格鱼种,缩 短养殖周期,在南方地区,可在盛夏高温期过后,投放大规格鱼种,精心喂养,在第二年高温期到来前起鱼上市,可错开高温期。
防病治病:要做到每半月用消毒药物全池泼洒1次,每20天投喂药饵1次。其次,注意观察鱼的活动摄食情况,发现问题, 及时采取措施,做到“无病先防,有病早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