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种植图片大全(科学种植图片大全大图)
来源:admin 查看次数: 0 时间:2023-05-06 13:55:23
红薯在沙壤土、肥水充足的地块长势较好。在整地之后,采用起垄种植的方法,有利于薯块的生长,排涝方便。红薯生长过程中需要氮磷钾元素,前期需要氮多,中后期需要的钾多,在施底肥时,每亩可用农家肥5000斤,再加上一袋复合肥。
2、栽插
春红薯种植一般在地温稳定在15℃以上时进行栽插,有平栽、斜栽等方法。平栽适用于土壤条件好,水肥充足的地块,将红薯苗平放在垄内,上部的苗露在外面。平栽法种植,红薯结薯多,而且大小均匀。斜栽适用于干旱,水肥中等的地块,将秧苗斜栽到垄中。
为了防止地下害虫,在栽苗之前,进行蘸根处理,常用的杀虫成分有,毒死蜱微囊悬浮剂、吡虫啉,选择其中一种配制成蘸根液。在栽苗时,将秧苗根部插到蘸根液中,浸泡两三分钟。
3、水肥管理
①苗期
红薯栽种10~15天,这个时期杂草基本长齐了,缓苗之后要进行除草。同时,要观察田间有没有缺苗断垄的情况,要及时进行补苗。将原来的死苗挖出,再补栽一棵。红薯苗期主要以营养生长为主,在追肥时,每亩用3~5斤尿素,随水冲施。
②伸蔓期
在红薯藤蔓向下伸长时,这个时期马上就要封垄进入结薯期了,在施肥时要防止氮肥过多,造成植株旺长,薯块少。一般每亩追施尿素两三斤,再加上硫酸钾10~15斤。
③薯块生长期
红薯在薯块生长期,需要的钾元素较多,在追肥时,以钾肥为主,每亩可以用硫酸钾20~30斤。通过这一遍追肥,促进薯块膨大,提高产量和品质。
4、控旺
很多红薯地块,因为水肥过量导致茎叶生长旺盛,不结薯或者薯块小。在生长期间,要进行控旺,方法有很多,比如提蔓、翻蔓、摘心以及化学控旺。一般来说,化学控旺比较节省人工。
红薯喷施控旺剂时,要分次施用,每次喷施时不能过量。常用的控旺剂有烯效唑、矮壮素、多效唑等等,按照指导的用量使用。第一次控旺在伸蔓期,相隔30天,等封垄再喷施第二遍控旺剂。控旺之后,能抑制茎叶旺长,将养分集中到薯块生长中。喷施控旺剂时,可以和磷酸二氢钾以及杀虫剂混用。
一般指符合生态学原理的种植方式。
荷叶和荷花简笔画如下:
可以填充颜色,例如荷叶使用绿色,荷花使用红色。
具体步骤如下图:
蜚蠊 fěi lián 虫名,别名负盘,蜚蠊俗称蟑螂,属昆虫纲蜚蠊目(blattaria),世界已知约3700种,大多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区,少数分布于温带地区。我国已记载18科60属240种,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形态:蜚蠊成虫椭圆形,背腹扁平,体长者可达100mm,小者仅2mm,一般为10~30mm,体呈黄褐色或深褐色,因种而异,体表具油亮光泽。 头部:小且向下弯曲,活动自如,y字形头盖缝明显,大部分为前胸覆盖。复眼大,围绕触角基部;有单眼2个。触角细长呈鞭状,可达100余节。口器为咀嚼式。 胸部:前胸发达,背板椭圆形或略呈圆形,有的种类表面具有斑纹;中、后胸较小,不能明显区分。前翅革质,左翅在上,右翅在下,相互覆盖;后翅膜质。少数种类无翅。翅的有无和大小形状是蜚蠊分类依据之一。足粗大多毛,基节扁平而阔大,几乎覆盖腹板全部,适于疾走。 腹部:扁阔,分为10节。第6、7节背面有臭腺开口;第10节背板上着生1对分节的尾须。尾须的节数、长短及形状亦为分类的依据。雄虫的最末腹板着生1对腹刺,雌虫无腹刺,据此可分别雌雄。雌虫的最末腹板为分叶状构造,具有夹持卵鞘的作用。 生活史:蜚蠊为渐变态昆虫,生活史有卵、若虫和成虫3个发育阶段。 卵及卵荚:雌虫产卵前先排泄一种物质形成卵鞘(卵荚)。其鞘坚硬、暗褐色,多为长1cm,形似钱袋状。卵成对排列储列其内。雌虫排出卵荚后常夹于腹部末端,少数种类直至孵化,大多数种类而后分泌粘性物质使卵鞘粘附于物体上。每个卵鞘含卵16~48粒。卵鞘形态及其内含卵数为蜚蠊分类的重要依据。卵鞘内的卵通常1~2个月后孵化。 若虫:蜚蠊有一个预若虫期,即在刚孵出时,触角、口器及足均结集在腹面不动,需经一次蜕皮,才成为普通活动态的若虫。若虫较小,色淡无翅,生殖器官尚未成熟,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若虫经5~7个龄期发育才羽化为成虫。每个龄期约为1个月。 成虫羽化后即可交配,约交配后10天开始产卵。一只雌虫一生可产卵鞘数个或数十个不等。整个生活史所需时间因虫种、温度、营养等不同而异,一般需数月或一年以上。雌虫寿命约半年,雄虫寿命较短。 生态:1.食性 蜚蠊为杂食性昆虫,人和动物的各种食物、排泄物和分泌物以及垃圾均可为食,尤嗜食糖类和肉食类,并需经常饮水。蜚蠊的耐饥力较强,德国小蠊在有水无食时可存活10~14天,在无水有食时存活9~11天,在无水无食的条件下仍可存活1周。在过度饥饿下,有时可见蜚蠊残食其同类及卵鞘。 2.栖息与活动 大多数种类蜚蠊栖居野外,仅少数种类栖息室内。后者与人类的关系密切。这些种类尤其喜栖息于室内温暖、且与食物、水分靠近的场所,如厨房的碗橱、食堂的食品柜、灶墙等处的隙缝中和下水道沟槽内。蜚蠊昼伏夜行,白天隐匿在黑暗而隐蔽处;夜间四出活动,夜晚9时至夜间2时为其活动高峰。蜚蠊主要用足行走,每分钟可达21m。有翅种类的飞翔力甚差,飞行距离一般仅限于室内。蜚蠊活动的适宜温度为20~30℃。低于15℃时,绝大多数不动或微动;高于37℃时呈兴奋状,超过50℃时死亡。蜚蠊的臭腺能分泌一种气味特殊的棕黄色油状物质,是其驱避敌害的一种天然防御功能。该分泌物留于所经过之处,通常称之“蟑螂臭”。 3.季节消长与越冬 蜚蠊的季节消长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同一虫种在不同地区可表现不同的季节分布。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蜚蠊通常始见于4月,7~9月达高峰,10月以后逐渐减少,直至消失。当温度低于12℃时,便以成虫、若虫或卵在黑暗、无风的隐蔽场所越冬。 我国室内蜚蠊主要种类: 1.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 体长1.2~1.4cm,呈淡褐色。前胸背板上有两条黑色纵纹。卵鞘小而扁薄,内含卵20~40粒。是我国的广布优势种,多见于车、船、飞机等交通工具内。 2.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 体长约3.5~4.0cm,呈暗褐色。触角甚长。前胸背板边缘有淡黄色带纹,中间有褐色蝶形斑。卵鞘内含卵16粒。亦为我国广布优势种。多见于厨房、贮物间和卫生间等处。 此外,还有澳洲大蠊(p.australasiae)、黑胸大蠊(p.fuliginosa)和东方蜚蠊(blatta orientalis)。 与疾病的关系 蜚蠊能通过体表或体内(以肠道为主)携带多种病原体而机械性地传播疾病。近年来,国内报告从蜚蠊体内分离到疾病杆菌5株,沙门氏副伤寒甲、乙菌5株,绿脓杆菌43株,变形杆菌8株,青霉、黄曲霉等多种霉菌,腺病毒60株,肠道病毒血清型15株,脊髓灰质炎病毒8株和肝炎表面抗原,还检出蠕虫(蛔虫、钩虫、鞭虫、蛲虫、绦虫等)卵和阿米巴、贾第虫包囊。 蜚蠊还可作为长膜壳绦虫、美丽筒线虫、东方筒线虫、念株棘头虫和缩小膜壳绦虫的中间宿主。此外,国外报告蜚蠊可成为过敏原,引起变态反应。 防治 保持室内清洁卫生,妥善保藏食品,及时清除垃圾是防制蜚蠊的根本措施。同时根据蜚蠊的季节活动规律,集中力量,反复突击,以彻底消灭之。 1.卵鞘 人工清除柜、箱、橱等缝隙内的卵鞘,予以焚烧或烫杀。 2.成虫 除用诱捕器或诱捕盒捕杀外,主要采用化学药物杀灭。近年来,以二氯苯醚菊酯、溴氰菊酯、顺式氯氰菊酯等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制成“蟑螂笔”在蜚蠊出入处涂划,或制成药片、药纸、药板等放置于其活动场所,或制成涂料喷于室内墙面,效果均较好,适合于家庭使用。 除家庭外,对旅馆、饭店和车、船等交通工具也需采取措施。据认为,在这些场所,采用喷洒(如用二氯苯醚菊酯)加毒饵(如用敌百虫)的防治系统可收到较显著的效果。但需注意安全和及时清除死亡虫体。此外,据报告蜚蠊对拟除虫菊酯类易产生抗性,值得重视。 蜚蠊亦可入药,常见种类是冀地鳖(polyphagaplancyi),背隆腹平,胸部有绒毛;雄有翅,雌无翅。中华地鳖(
p.sinensis
)。释名为:石姜、负盘、滑虫、茶婆虫、香娘子。气味:咸、寒、有毒。主治:瘀血,症坚,寒热,下气,利血脉。 附方 蜚蠊今通称蟑螂,苏州民间用以治小儿因缺乳而引起的形瘦神疲、腹胀泄泻等症。(一)保障食品安全
现阶段我国城市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水平正在提升,对农副产品的安全性也提升了重视力度。在绿色食品投入市场之前,城市市场大部分水果都有残留过高的农药,经常会出现食物中毒的情况。其导致市民在采买水果和蔬菜的过程中存在多种心理因素的干扰,以至于部分农产品出现严重滞销的状态。
(二)推动经济的发展
由于城市化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食品标准制定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绿色健康食物,依据大数据显示,大部分的市民会选择成本较高、令人放心的绿色食品,针对价位低、有可能残留过多农药的食品销量在近几年已经出现明显下降状态,主要是因为采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对其的使用,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民众基本需求,将大量的绿色食物投入到市场销售过程中,有利于吸引众多消费者,从而带动农业生产经济的发展。因为绿色种植在前期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以至于后期销售成本就会明显提升,在此期间,其不断带动各个行业的经济运行和发展,农民也会因此增加自身经济收益。
(三)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因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目前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已经从吃饱转向吃好的状态,近几年大众对食物水准以及食材质量需求已经逐步提升。传统的种植方法所种植的农产品自带大量的农药残留,间接影响人类身体健康,不利于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但是采用绿色种植的方式,由于前期投入成本较高,中期实现大规模的种植,消耗大量人力、物力,整体运转流程较为系统化,而且绿色食品的种植能够实现追根溯源,有利于消费者查验自身购买的绿色产品是否放心,从而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1、整枝打杈
在红薯苗生长过程中,整枝打杈是关键。移栽后的红薯苗生长半个月以后就会长出新的枝杈,这时就需要开始进行吊蔓了。用绳子将新长出来的树杈吊在网架上,在距离主干一米左右的位置留出三四个支干,支干一米以上的位置再留出分支,将过密的分支和瘦弱枝去掉即可。在生长过程中夏季每隔五天整枝一次,冬天每隔十天整枝一次。
2、追肥
吊蔓之后为了增强植物抗病性,促进根系的生长,需要补充微量元素。将浓度为千分之一的硫酸二氢钾倒入喷壶中,然后喷洒均匀在整棵植株上,每隔半个月喷洒一次即可。
3、花期管理
红薯开花并不是什么好事,它会消耗养分。一般情况下,我们会人工将花打掉,减少营养的浪费。因为红薯在光照缩短的情况下才会开花,所以可以通过补充光照来抑制开花。即使在夏季,遇到连阴天的时候,每天也需要增加4小时的左右。
4、作果期管理
和常规的红薯栽培技术不同的是,红薯树要进行空中压蔓。红薯树移栽一个月之后就可以进行压蔓坐果了。首先要进行配置营养土,珍珠岩、蛭石、草炭灰按照1:1:1的比例,均匀搅拌后放入挂盆中。然后选择粗壮的藤蔓,将藤蔓向下拉出十厘米左右,去掉叶子,将挂盆悬挂在网架上,将藤蔓埋在营养土中两三厘米左右,然后浇透水即可。以后每隔一个星期浇一次水,满足薯块的生长。
5、病虫害防治
由于红薯树的栽培都是在设施条件中进行的,而且红薯本身比较抗病,一般不会发生病害。当发生虫害时,一般采用生物防治,黄板诱杀。
6、采摘
红薯挂盆一个月左右就可进行采摘了,采摘时需要两个人配合进行采摘。用剪刀沿盆底网上剪开,剪开后用手轻轻将营养土拨掉,然后沿薯块根部依次剪下,去掉所有须根,再将结过薯的藤蔓重新放在网架上继续生长就可以了。
科学种植对农业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在现代化的信息流中,提取出适合而又精准的信息,在结合前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使种植的技术规范化、现代化。实行科学种植有着以下几种意义
1、实现农作物产量的最大化和质量的最优化
科学种植技术严格按照植物生长和发育的规律进行种植,最大程度避免了植物成长中的病虫害,植物生长的旺盛,结果期就能实现产量的最大化;同时病虫害的减少使植物健康,抵抗力强,如此农作物的产品品质也很好。农作物产量最大化和质量最优化使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得到提高。
2 、实现农业投入最少化
科学种植使得农业投入最优化,即种子、水肥都达到最合适的状态。从前不计成本的化肥投入,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不合理的农药使农作物产生作物要害。而科学种植虽然也是追求产量最大化,但其使用科学的手段,根据不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充分考虑到光照、土壤、结果率的条件,已达到合理的种植。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如播种、定植都注重各方面条件的适量,不过于稀疏也不过分密集。对于化肥则是合理使用,农药要对症下药,最大程度避免药害的发生。
3 、实现操作管理的简单化
科学种植把复杂的种植过程根据不同的要点进行归类,然后优化处理。表现在“专药专治”,几乎没有试错的环节,不会有多余的操作,力求用最少的人力,使少的劳动实现大的价值,从而节省了人工成本。避免过去的盲目操作,在不同时期运用不同操作管理模式。
4 、实现环境友好化
过去为了达到产量的最大化,从化肥出现的时候,就开始滥用化肥,对环境造成了破坏。科学化种植则是以准确的数据和科学的办法为依据,避免化肥、农药的胡乱运用,从而避免土壤的破坏和水污染的加重。这样一来,有毒有害的物质也不会由于食物链的积累而最终影响到人类自身的健康。
一、开沟
为方便排灌,提高排灌质量,利于降低地下水位,消除有毒物质,在药用植物播种前或播种后整个生育期内进行开沟。
二、作畦
土壤翻耕后,为了方便管理,利于植物生长,应耙细整平,及时作畦。作畦的目的是便于灌溉和排水。作畦应根据药用植物的生长特性、地势高低和当地降水情况决定畦的类型。畦的类型可分为高畦、平畦、低畦三种。
1.高畦:畦而通常比畦沟高10-20cm。高畦畦面暴露在空气中的土壤面积较大,水分蒸发量多,致使耕层土壤含水量适宜,地温较高,适合种植喜温植物;利于通风透光和灌溉排水,根及根茎类药用植物和雨水多、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区多采用高畦;在土层较浅或气候寒冷的地方种植根及地下茎类药用植物时,最好也采用高畦,这样做不但能提高土温,而且有利于根系伸展,增加产量。畦宽,北方通常为100-150cm,南方为130-200cm,高畦畦高一般为15-20cm。
2.平畦:畦面和走道相平。便于引水浇灌。适用于栽培要求土壤湿度大的药用植物以及风势猛烈、地下水位低、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地区。平畦保水较好,但易积水,应注意排水。在多雨地区或地下水位较高,排水不良的地方不宜采用。
3.低畦:畦面通常比走道低10-15cm,便于蓄水灌溉。在地下水位低的干旱地区或喜湿的药用植物多采用低畦。
畦的方向以南北向较为合适,植物受光均匀,利于生长发育,尤其是喜阳植物;在北风强烈的地区,为避免两侧植物受害,可采用东西向;在山坡或倾斜地段上,作畦应与坡向垂直,等高开行作畦或做成梯田,以减缓坡度,减少水土流失,利于保持水分和养分。
畦的宽度以1.3-1.5m为宜。过宽不便于操作和管理,过窄降低土地利用率。作畦时,畦面要平整。
三、起垄
是在耕层筑起垄台,挖下垄沟,垄高20-30cm,垄距30-70cm,将植物种植在垄台上。其地表面积及受光面积比平作增加25%-30%,白天垄温比平作高2-3℃,夜间温度比平作低,所以垄作土壤温度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起垄可使耕作层加厚,地温增高,利于地下器官的生长发育,也利于排水和防止风蚀。同时,肥料集中施在垄内,肥效较高,用肥经济。块根、块茎类药用植物在栽培中常起垄。可用犁和锄头进行操作,先用犁开一行沟,施入肥料,再在行沟两侧向内翻犁两犁,即形成垄。
泥鳅狸,科名貂科 ,外形比果子狸细小,体长约30 -40厘米,尾巴短而尖,四肢下段灰色,头上有些不连贯的白斑。
身体略胖,颈部粗短,和身体不易区分。体毛短而粗,呈黄灰褐色,头颈部毛色较黑,由额头至鼻端有一条明显的白色纵带。双眼上下延伸至耳下的部分亦各有一块白斑。后颈、肩及四肢末端则为黑色。头躯干长48-50公分。尾长略小于体长,约37-41公分,末端为黑色。四肢粗短有力,各具五趾,脚爪锐利。
常见的叶兰主要有春兰、蕙兰、寒兰、墨兰、建兰、莎草兰、东凤兰、硬叶兰、长叶兰、多花兰等,它们不仅观赏性极高,一直以来也是深受较多人的喜爱和赞赏。
春兰是兰花中常见品种,植株的体型较小,花色以绿色、淡褐色为主,花期在1~3月份,多生长在海拔比较高的地方,是人们栽培最多的兰花之一,也是我国最为古老的花卉,是被很多人视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