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问题的概念?
来源:admin 查看次数: 0 时间:2024-11-28 05:38:43
文学具有三种含义:文章和博学,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一切语言性符号。 文学的现代含义在于,文学是一种语言性艺术品,是运用富有文采的语言去表情达意的艺术样式。 历史上存在过多种文学观念:摹仿论、实用论、表现论、体验论、语言论、文化论。 文学的属性是所有文学所具有的共同特性。” 文学理论的当今特征集中表现为普遍适用性与零散性之间的矛盾。 文学理论的学习途径有:体验作品、阅读理论、读解文化、思索问题、亲自实践。 第一章主要讲述了四个主要问题,就是第一,文学的含义;第二,文学观念,确切地说也就是文学应具有的共同的特性----即文学的属性问题;第三,文学理论的当今特征;第四,文学理论的学习途径。 如果每一章的学习都能够理出这样清晰的线条,学习的效果就会很好。每一章的重点内容清理出来了,就需要将这些重点内容所包含的理论要点提炼出来。比如关于文学的属性问题,教材主要讲了三个问题,即 1.文学呈现为语言蕴藉 2.文学表现个体生存体验 3.文学再现社会境遇 这就是说,要抓住每章的“提要”,再将提要中的重点内容还原于文字教材的相关要点的表述,这样有重点、有要点的学习。比如刚才提到的文学的属性问题。主要三方面:语言蕴藉、生存体验和社会境遇。 (1)文学呈现为语言蕴藉。文学是以语言为基本的符号形式的,因而语言可以说是文学的一种最为基本的属性。不过,语言在文学中的存在方式与在普通语言中不大一样。在文学领域,“蕴藉”往往被用来指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语言状况。 (2)文学表现个体生存体验。文学的语言蕴藉决不是简单地为自身的,而是要表现个体的生存体验。语言蕴藉只有当其服务于个体生存体验的表现性需要时,才具有意义。这可以从三方面去理解,即:第一,文学总有所表现。第二,文学以个体为视角。第三,文学指向生存体验。 (3)文学再现社会境遇。文学在以语言蕴藉去表现个体生存体验时,总是注意直接或间接地呈现个体生存体验所得以生成的社会境遇。社会境遇是由地理环境、种族生活、社会事件、人际关系和生活场景等构成的具体生活情境与际遇。无论是擅长于再现的小说和剧本还是擅长于表现的诗和散文,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去再现社会境遇。 我们可以对文学的属性做出界定: 文学作为有文采的表情达意的语言作品,是社会境遇中个体生存体验的语言蕴藉。简言之,就属性而言,文学是社会境遇中个体体验的语言蕴藉。 上面说的是怎样把握重点与要点的问题,下面说说学习中经常会涉及的“示例”问题。 刚才说到文学理论的学习途径有:体验作品、阅读理论、读解文化、思索问题、亲自实践。目前在学习中有一种倾向,就是经常讲案例教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强调“案例”,但在实践中,往往是理论与实际脱节,同学们反映的学习难正是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注重理论要点的堆砌和罗列,忽视将具体的文学文本用理论予以阐发,就使得理论被束之高阁,文本只是作为个案强调特殊性。这是一个方面的表现;另外,不少同学不读作品或很少读作品,由此带来的问题是缺乏感性认识;第三个方面的表现是,读了作品只是一般层面的读读而已,没有深入思考其中的问题,就是只是字面上的愉悦,没有意蕴方面的审视。 这个问题很普遍,《文学概论》课程的学习,如果没有作品作为支撑,学习是相当困难的。在这方面,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其实我们的文字教材在这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用了很多的实例,进行个案实证分析,这部分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领会相关的理论表述。比如教材中: 在教材中是文学历史观念中表现论的理论阐述中提到的一个实例,但作为文学作品,它也应有文学属性的相关特性。 文学呈现为语言蕴藉;文学表现个体生存体验;文学再现社会境遇。 教材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在学习中。教师和学生都应注意这些文学实例,注意教材中的分析,将理论阐述和文学个案结合起来。 有了重点,有了要点,又有一些实例,学习和复习就好多了,其实还有一个问题也是很关键的,就是学习要有联系性。 教材共有九章内容,这九章内容彼此是相互联系的,学习时可以一章一章学,一个要点一个要点把握,但当这些问题学过以后,就必须将问题联系起来认识。 文学与文学理论、文学文本、文学媒介、文学语言、文学形象、文学体裁、文学写作、文学阅读、文学批评,这些章节彼此是联系的。从理论阐述开始,认识文学理论的形态,到文学的存在样式、文学的传播形式、文学的元素符号、文学的表现方式、文学作品的产生过程、文学作品的消费形态、文学的各种形态,再到文学的评价鉴赏,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 第一章 文学与文学理论 知识与能力考核点 文学的含义 文学的属性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对象 文学观念的内涵 考核要求 一、一般了解: 1.文学含义的历史演变。文学的原初含义── 文章和博学;文学的狭义── 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文学的广义── 一切语言性符号。 2.文学的现代含义。文学在现代学术机制中;文学作为现代跨文化沟通的产物;文学是有文采的表情达意的语言作品。 3.文学理论的含义。 二、基本掌握: 1.文学的外部特征:文学是一种语言性作品;文学的语言富有文采;文学要表情达意。 2.历史上的文学观念:摹仿论;实用论;表现论;体验论;语言论;文化论。 重点掌握 文学的属性:1.文学呈现为语言蕴藉;2.文学表现个体生存体验;3.文学再现社会境遇。 文学理论的当今特征与学习途径:1.文学理论的当今特征;2.文学理论的学习途径。 第二章 文学文本 知识与能力考核点 文学文本的含义。 文学文本层面和呈现类型。 文学文本的文化类型。 考核要求 一、一般了解: 1.文本与文学文本:1.文学文本是独立自主的语言系统;2.文学文本是普遍性社会语言系统;3.文学文本是指文本关联性。 2.文学文本层面:1.中国文学文本层面论;2.西方文学文本层面论; 二、基本掌握: 1.文学文本特征:1.语言系统;2.表意;3.蕴藉;4.阅读期待;5.开放。 2.文学文本层面。(1)语言层;(2)形象层;(3)意蕴层;(4)余意层;(5)衍意层。 3.文学文本的文化类型。高雅文化文本;大众文化文本;民间文化文本;文学文本的文化互渗。 重点掌握: 再现型文本及其特征 表现型文本及其特征 象征型文本及其特征 文学文本的多元呈现 第三章 文学媒介 知识与能力考核点 文学媒介的含义。 媒介先行的具体内涵。 文学媒介的作用。 文学媒介的历史演变。 考核要求 一、一般了解: 1.文学媒介的含义。 2.媒介先行的具体内涵 二、基本掌握: 1.文学媒介的历史演变: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大众媒介;网络媒介。 2.文学媒介的特殊意义:文学媒介规定文学形象的内涵;文学媒介影响文本修辞效果的产生。 重点掌握: 文学媒介的特点 1.涉义性;2.物质性;3.中介性;4.语境依托性。 “媒介优先”问题。 任何文学文本都必须借助于媒介而向读者呈现;更进一步说,文学媒介往往先于语言而对读者发挥作用。我们把作者写作和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必须首先依赖于媒介的状况,称作媒介优先。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 1)文学文本呈现于文学媒介。 2)文学写作在媒介基础上实现。 3)文学媒介凸现文学文本的审美形态。 第四章 文学语言 知识与能力考核点 文学语言在文学中的角色。 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汉语形象的内涵及其不同的修辞形态。 考核要求 一、一般了解: 1.语言在文学中的角色:语言是文本的物质现实;语言是意义的现实处所;语言再现自身;语言是文本美的一种现实体现。 二、基本掌握: 1.文学语言的含义。文学语言是经过了作者加工和提炼的“文学文本中的语言”;文学语言是一种情感化的语言;文学语言是一种富有文采的语言。 2.汉语形象的修辞形态:文言与白话;书面语与口语;杂语与独白;双声语、互文性。 重点掌握 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陌生化;语境化;蕴藉性 第五章 文学形象 知识与能力考核点 文学形象的含义。 文学意象、文学意境、文学典型的特征。 考核要求 一、一般了解: 1.文学“意象”的由来。 2.文学意象的演变:古典文学中的意象;现代文学中的意象。 3.文学意境的演变:古典文学中的意境;现代文学中的意境。 4.文学典型的演变:西方文学中的典型;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典型及其演变。 二、基本掌握: 1.文学意象的象征内涵; 2.文学意境的内涵。 3.文学典型的内涵。 重点掌握 文学意象的特征:指意性;暗示性;朦胧性。 文学意境的特征:情境交融;虚实相生;感会于心;韵味无穷。 文学典型的特征:独创性;历史性;多义性;感染性。 文学意境是中国文学中一个重要而源远流长的概念。不仅有丰富的理论资源,而且在文学实践活动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理解意境这个概念的内涵也要从它的特征入手。 1.情景交融。 意境形象是情和景相互融汇的形象,往往情中含景、景中含情,从而情景交融的。秦少游的词《浣溪沙》这样写道:“漠漠清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澹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全诗写的是眼前见到的景致,侧侧清寒之中,上得小楼上,春天的早上凉凉的,无凭无据地就象是秋天一样,画屏上依旧是那流水淡烟;空中的飞花飘然若梦,雨丝般像愁绪一样若有若无,一只小小的银钩钩住了帘幕。有意思的是,此虽然不写人物,但是,那个人的情态与心境又宛然若在。飞花如梦、细雨似愁,读来偏偏觉得一种情感意味,那么凝定镇静,似乎内心里有无尽的欢喜。显然,这首诗似乎不是在写情,但是,每读一句又都感觉到一种扑面而来的缱绻意绪。正如王夫之所说的:“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2.虚实相生。 意境往往被分为“实境”和“虚境”,而意境的塑造,则是虚中求实,虚实相生的。 3.感会于心。 意境的理解方式与一般的文学形象不同,由于意境的情境交融和虚实相生,就要求读者不能过于用理性思考或者情感投入,而是要依靠一种瞬间形成的、建立在审美直觉基础上的感会于心的阅读方式。 4.韵味无穷。 从意境的修辞效果来看,虚实相生和情景交融会导致余味深厚,令读者长久地回味。 文学典型的特征,主要有独创性、历史性、多义性和感染性。其中,独创性和历史性充分体现了典型的特色。 1.独创性。 从价值形态看,典型是“这一个”,具有独创性。典型形象是文学文本中极具个性的形象,往往和此前的艺术形象截然不同,成为一种艺术的独创。 2.历史性。 从审美表现看,典型是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写照,具有历史性。 3.典型是独创性与历史性的结合。 第六章 文学体裁 知识与能力考核点 文学体裁的含义。 各种文学体裁的特征。 各种文学体裁的类型。 考核要求 一、一般了解: 1.诗的界说。 2.散文的界说。 3.小说的界说。 4.剧本界说。 二、基本掌握: 1.诗的类型:抒情诗和叙事诗;格律诗和自由诗。 2.散文的类型: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 3.小说的类型: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微型小说。 4.戏剧文学的类型:悲剧;喜剧;正剧。 5.文学与音乐、绘画、戏剧、影视的区别和汇通。 重点掌握: 诗的特征:语词凝练新奇;结构跳跃简约;形象鲜明生动;情感浓郁强烈。 散文的特征:语言运作自由;结构形散神聚;表述对象广泛;抒写真情实感。 小说的特征:语言包容舒展;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性格;建构时空情境。 戏剧文学的特征:语言富于个性和动感;结构紧凑;矛盾冲突尖锐。 影视文学的特征:语言的视觉性;蒙太奇结构;动态的造型性。 第七章 文学写作 知识与能力考核点 文学写作及其意义。 文学写作中的作者。 文学写作的过程。 考核要求 一、一般了解: 1.文学写作的含义; 2.文学写作的双重属性。 3.历史上的作者角色论; 4.文学写作状况:高雅文化创作;大众文化制作;民间文化传承;文学写作中的借鉴。 二、基本掌握: 1.文学写作的个体意义; 2.文学写作的社会意义; 3.文学写作的世界意义。 4.作者的语境条件:历史情境;意识形态氛围;文学资源场;文学创新需要。 重点掌握: 作者的主体条件:个体体验;想象力;语言敏感;拟想读者。 文学写作过程:储备;发生;构思;成文。 第八章 文学阅读 知识与能力考核点 文学阅读的含义。 文学阅读中的读者。 文学阅读的过程与效果 考核要求 一、一般了解: 1.文学阅读内涵:读者;语境;文学文本;读解。 2.文学阅读状况:高雅文本阅读;大众文本阅读;民间文本阅读。 二、基本掌握: 1.文学阅读的个体意义; 2.文学阅读的社会意义; 3.文学阅读的世界意义。 4.读者的主体条件:阅读期待;语言阅读;形象感受;意蕴体味。 5.读者的文本条件:隐含的读者;召唤结构;空白点。 重点掌握: 读者的语境条件:读者与同时代语境;读者与跨时代语境;读者与跨文化语境。 文学阅读过程:发生阶段;发展阶段;高潮阶段;后效阶段。 文学阅读效果:个体效果;社会效果;文化交流效果。 第九章 文学批评 知识与能力考核点 文学批评的类型与模式。 文学批评者。 文学批评写作。 考核要求 一、一般了解 1.批评者角色:学院型;媒体型;读者型。 2.批评者与作者。 二、基本掌握: 1.批评者主体条件:审美感受力;理性分析能力;文学史眼光。 2.文学批评类型:审美欣赏型批评;理性认知型批评;道德教化型批评;消遣娱乐型批评。 3.文学批评模式:传记批评模式;社会历史批评模式;心理分析批评模式;语言批评模式;文化批评模式。 4.文学批评文体类型:(1)以诗论诗式;(2)评点式;(3)评传式;(5)随笔式;(6)论文式。 重点掌握: 文学批评写作程序: 反复阅读文本; 寻找突破口; 条理化; 确定结论; 文字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