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下部叶片发黄脱落?
来源:admin 查看次数: 0 时间:2024-09-09 19:01:23
一、花生早衰的原因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造成花生造成的原因是有多种,比如,长期重茬连作、连续多年栽种相同花生品种、施肥不当造成养分失衡、除草剂滥用、控旺不当、病虫害和天气的影响等。下面重点举几个例子:
1、施肥不当。不少农户给花生施肥,不是根据花生的需肥规律施肥,而是主要凭借过去种植的多年经验,大量使用氮肥和复合肥,忽视使用微量元素肥料。然而,微量元素对花生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比如钙、硼的缺失会造成花生的抗逆性严重降低。另外,有的种植户担心花生生长中后期出现旺长、倒伏等问题,又不愿意追施氮肥,进而导致花生脱肥,根系因缺肥而生长不良,出现叶片黄化,造成花生的早衰。
2、除草剂滥用。杂草对花生生长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但现实过程中,不少种植户为了节省成本,采用化学除草剂来清除杂草。虽然是解决了地里杂草问题,但也对花生的生长造成了副作用。比如,种植户大量使用乙草胺,长此以往不仅使杂草产生抗性,使得后期除草见效甚微,还容易造成花生因受药害的影响,出苗后发黄不长、根系发育不良、后期根系过早衰亡,进而引起花生早衰落叶。
3、控旺不合理。花生是容易旺长的经济作物,合理控旺是花生增产丰收不可缺少的环节,但实际工作中,种植户不合理的控旺方法也是造成花生早衰的主要原因。常见有几种情况:(1)控旺过早,未按照花生正常的生长发育规律,提前控旺导致花生早衰落叶。(2)控旺过晚,花生依旧会旺长,未达到控旺效果。(3)控旺过量,抑制了花生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中后期出现早衰。(4)控旺剂不合理,种植户常使用多效唑对花生进行控旺,虽然效果较好,但这种控旺剂在控制地面生长的同时,也会抑制地下生长,使得花生的根、荚果生长不良。
二、防早衰的措施
1、合理施肥。
种植户应该摒弃过去那种“重施氮肥,少施微量肥;多施化肥,少施有机肥”的不合理施肥思维,应该结合花生的生长规律合理施肥,需要什么就施肥什么,确保花生生长中后期不脱肥,避免出现因养分失调而出现早衰。具体来讲:
(1)基肥。一般每亩施土杂肥1500-2000公斤、花生专用复合肥50公斤、过磷酸钙40-50 公斤、氯化钾10公斤、硼砂1公斤,然后将其混合均匀,并精细整地。
(2)追肥。花生生长的几个重要阶段及时追肥。
首先,尽早追施苗肥,花生苗期因根系少、吸肥能力弱、根瘤菌固氮不多,需要及时追肥保障养分需求,一般此阶段吸收的氮磷钾占全生育期吸收总量的6%-10%左右。
其次,及时补施开花落针,可每亩施入磷肥10公斤+钙肥5公斤,结合灌溉冲施,促进花生由营养生长逐渐过渡到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
接着,及时追施结荚肥,可每亩施入过磷酸钙10公斤+尿素3-5 公斤+硫酸钙10公斤,以提高花生根部根瘤菌的固氮作用,促进果实生长发育。
最后,在花生下针结荚后,可叶面喷施2%-3%的过磷酸钙水溶液2-3 次,每10天喷施1次;若花生长势较弱,可加入100-200克尿素配合喷施;缺锌、缺硼的地块,如果基肥没有施锌肥和硼肥,则需在花生苗期到花期叶面喷施0.1%-0.2%硼砂水溶液,连续2-3 次。
(3)微量元素肥。一般常用钼酸铵、钼酸钠、硫酸锌、硫酸锰等肥料,可以每亩使用2-3 公斤。当用钼肥拌种时,可以用20g微量元素肥料溶解到40度的温水中,待完全稀释后再拌种。如果在花生的下针结荚期进行根外施肥,可将微量元素肥料溶解到水中,每亩使用0.18%-0.15%的溶液进行根外施肥。另外,锌肥、锰肥一般作为基肥使用,可每亩使用硫酸锌2-3 公斤或者硫酸锰1-2公斤,与其他肥料均匀混合。
2、正确除草。
为保证除草效果,一般来说花生田除草,建议采用二次化除法,即播种前先进行土壤处理,然后再进行二次茎叶除草。具体方法:
(1)在春花生播种前7 天,使用草甘膦或草甘膦与二甲四氯混剂茎叶处理防除地表各种一年、多年生杂草,7天后动土,让杂草充分吸收传导到根部。在春花生播后苗前,使用异丙甲草胺+甲咪唑烟酸地面喷雾防除未出土杂草和已出土杂草。
(2)在花生苗期茎叶期,根据杂草类型选择合适的药剂除草。可喷施精喹禾灵清除禾本科杂草;喷施克秀灵,或者乙羧氟草醚清除阔叶杂草和水莎草;喷施精喹禾灵+克秀灵清除部分阔叶杂草。如果是多种杂草混合生长,可喷施精喹禾灵+ 乙羧氟草醚+ 甲咪唑烟酸,以扩大杂草的杀草谱。
3、科学控旺。
花生控旺的最佳时期,一般根据花生的生长高度进行判断,当花生高度超过30-40厘米时,根据花生的长势和天气情况适时进行化学控旺2-3次,间隔10-15天。大粒果花生品种控旺高度要高点,控制在40厘米左右;小粒果花生品种要矮点,控旺高度在30厘米左右。
较常用的化控剂有多效唑、烯唑醇、矮壮素、丁酰肼、烯效唑。其中,烯效唑有用量较小、活性强等特点,不会造成花生株苗的畸形,使用比较安全;烯唑醇是一种广谱性杀菌剂,还对防治花生的锈病、黑粉病等有效, 可兼顾防病与控旺的作用。因此,控旺剂选择上建议使用这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