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病害的常见病害?

来源:admin 查看次数: 0 时间:2024-11-25 08:04:38

真菌性病害

黄瓜真菌性病害发病率高,为害严重。病害发生后,黄瓜植株出现组织坏死、腐烂等症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病害。

      

①猝倒病   

由德里腐霉侵染引起,一般在苗期发病,气温低、土壤湿度大时易发生,可导致烂种、烂芽以及幼苗根茎部受到重创而猝倒。

      

②根腐病   

由甜瓜疫霉、尖镰孢、茄腐镰孢侵染引起,在黄瓜苗期与成株期内都会发生,可导致黄瓜根茎呈浅褐色腐烂状态,从而阻碍黄瓜的正常生长。

      

③霜霉病   

由古巴假霜霉菌(感染引起,可发生在黄瓜生育期的任何阶段。主要为害黄瓜叶片,使其出现不规则黄斑并且逐渐干枯,湿度较大时病斑处产生颜色发黑的霉层,严重时所有病斑连片,整片叶片全部枯萎,俗称为“跑马干”。

      

④白粉病   

病原菌为白粉菌属二孢白粉菌和单丝壳属单丝壳菌。苗期至结瓜期都可发生,但是易在生长后期或者植株衰弱时染病。该病害主要为害黄瓜叶片,使其黄化及组织衰老,但是此症状也会出现在茎和果实上。

      

⑤枯萎病   

该病害由尖孢镰孢菌黄瓜专化型引起,在黄瓜苗期至结果期都可能发生。高温情况下,发病初期的苗子出现倒伏现象,傍晚温度降低恢复正常,病情加重则会彻底枯黄萎蔫,茎秆腐烂猝倒。

 细菌性病害

    

棚室黄瓜种植环境较为封闭,内部温度较高为细菌病害提供了适宜的发病条件,主要为害叶片,容易导致黄瓜组织坏死、腐烂甚至出现细菌溢脓现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病害。

      

①细菌性缘枯病   

在温度低、湿度大的环境条件下易发生,经叶缘气孔、伤口直接侵入而发病,主要为害叶、果实、茎。叶片最易染病,先产生不规则状棕色水浸点再发展形成褐色点状病斑,最终可能会扩散到叶片中部形成大型水浸状病斑,使叶片因营养吸收受阻而坏死。

      

②细菌性角斑病  

温度低、湿度大的环境条件下容易发生,顶部的水珠聚集落下后可重复传播,侵染叶片、果实、茎。侵染初期叶片正面会出现一个淡棕色的多角形水浸状斑点,之后斑点面积逐步增加扩大变为灰白色,脱落成孔。病菌侵入果实中,轻则可能导致果实干裂、腐烂,重则扩展至果实内部导致种子带菌。

      

③细菌性叶枯病  

温度高、湿度大时发生严重,通过侵染叶片气孔及伤口进行传播,集中发生在黄瓜植株中下部功能叶。侵染初期叶片背面出现水浸状斑点并且叶片边缘开始褪绿,随着病害加重,病斑颜色逐渐变为褐色,最终叶片干枯死亡。

      

④细菌性圆斑病   

属于高温高湿性病害,通过侵染叶片气孔或伤口发病。与叶枯病不同之处是侵染黄瓜叶片后,病斑先黄化后透明且变薄,菌脓在湿度大时不明显

病毒性病害

黄瓜种植范围广,种植品种多,成为很多植物病毒的寄主。病毒变异速度快并通过不同形式侵染寄主植物,致其减产甚至整株死亡。侵染我国黄瓜的瓜类病毒性病害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瓜类褪绿黄化病毒   

通过烟粉虱以半持久方式在寄主植物之间快速传播,引起黄瓜叶片除叶脉以外的区域褪绿黄化,植株轻微矮缩,由下部开始逐渐向上发展,新叶无症状。

      

②小西葫芦绿斑驳花叶病毒通过蚜虫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播,也可通过叶片相互接触或者人为活动进行机械传播。

可对植物造成系统性破坏,具体表现为:叶片出现环形褪绿斑、局部畸形坏死,果实畸形,口感僵硬味苦,黄瓜产量降低,商品价值下降。

      

③黄瓜花叶病毒可在多年生寄主植物上越冬并在来年侵染不同寄主植物,通过蚜虫以非持久性的传毒途径或机械摩擦等传播。

主要侵染黄瓜叶片,染病后的子叶会逐渐枯萎或者发黄,幼叶为深绿和浅绿相间的小花叶状并且褶皱增厚,情况严重则出现逆向反卷。茎节畸形,出现不同程度的伸长或缩短,可随叶片一起枯萎;果实出现绿色花斑且表面有不同程度的凸起。

      

④黄瓜绿斑花叶病毒主要通过种子、土壤以及其他毒株的枝叶传播,分为常见的绿斑花叶染病和黄斑花叶染病2种。

染病初期的子叶呈亮绿与深淡的暗绿相间斑驳,病斑部位突然隆起后产生瘤状物,严重时会使植株的叶片扭曲缩小,从而导致植株整体矮化,果实也产生瘤状物成为畸形瓜,产量降低并且口感下降。

2 黄瓜病害综合防治

实际生产中解决黄瓜病害问题应先预防再防治,运用综合防治手段避免病害发生,只有理清病害发病原因,精准识别病害症状才能对症下药,控制病害。

农业防治

     

种植前尽可能选取抗病丰产品种,培育无毒苗。种植时地势最好选择高处、向阳、排水好的地块;种植期间及时清理作物周边的杂草,并对温棚进行清洁,减少病源;适当施用有机肥,黄瓜理论最高产量的有机肥施用量为23.56 t/h㎡,与20 cm左右厚度的表层土充分混匀;控制栽培株距,保证黄瓜合理的种植密度,株距可保持在25 cm左右,行距保持在50 cm左右;与非葫芦科作物轮作,有效降低土壤中细菌、真菌数量,降低病害发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