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玉米病虫害防治措施?

来源:admin 查看次数: 0 时间:2024-11-21 06:25:31

玉米上的虫害有很多,如玉米螟、地下害虫(蝼蛄、地老虎、蛴螬、金针虫、根蛆等)、黏虫、蚜虫等,今天主要带大家了解一下这四种害虫:

玉米螟

玉米螟主要以幼虫蛀食茎秆,破坏茎秆组织,影响养分运输,使植株受损。

危害症状:

1.在玉米心叶期,幼虫爬到玉米心叶内危害,待新叶展开后,会出现整齐的排孔;

2.蛀孔口常堆有大量粪屑,茎秆遇风易从蛀孔处折断;

3.茎秆组织破坏,影响养分运输,玉米容易早衰,玉米穗发育不良,籽粒不饱满。

防治方法:

1.成虫产卵初期释放赤眼蜂灭卵,在心叶末期喷洒苏云金杆菌(Bt)制剂;

2.杀虫剂可以使用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等药剂,并与甲维盐合理复配喷施,提高防治效果,可以同时防治蚜虫和红蜘蛛等害虫。

 

地下害虫(蝼蛄、地老虎、蛴螬、金针虫、根蛆)

地下害虫主要危害玉米的地下及近地面部分,包括刚播种的玉米种子、幼根、嫩茎等,尤其是在播种期及苗期危害最为严重。

危害症状:地下害虫咬食根系或种子,造成根茎成乱麻状,植株生长不良或植株死亡,经常会有缺苗断垄出现。

防治方法:

1.撒施毒土。用50%辛硫磷乳油拌细沙土,在植株根部沟施;

2.毒饵诱杀幼虫。将嫩青草或菜叶切碎,用 50%辛硫磷20倍液喷洒在草料上,拌匀后在傍晚分成小堆放在田间。或用辛硫磷药液与炒香的麦麸拌匀,后撒在田间;

3.在成虫盛发期,利用黑光灯或糖醋液进行诱杀。

 

黏虫

玉米粘虫是一种玉米作物虫害中常见的主要害虫之一,经常在白天潜伏、晚上危害。

危害症状:

1.黏虫体长17-20毫米,表面淡灰褐色或黄褐色,雄蛾色较深;

2.以幼虫蚕食玉米叶片,严重发生时,短期内吃光叶片,造成减产甚至绝收。

防治方法:

1.用糖醋液、黑光灯或谷草把诱杀成虫;

2.一旦发生,使用敌百虫粉喷粉或喷施氟虫脲、氯氟氰菊酯、辛硫磷,同时兼治毛毛虫、棉铃虫等害虫。

 

春播玉米病害防治

 玉米病害主要有大斑病、茎腐病、黑穗病、灰斑病、粗缩病、小斑病等。

大斑病

大斑病又称条斑病、枯叶病、叶斑病,属于真菌性病害

发生情况:春玉米在6-8月危害严重。一般在温度20-25°C、相对湿度较大的情况下最易发病和传播。如遇降雨且地块排水不良容易加剧病害。

危害症状:

1.一般先从底部叶片开始发生,然后向上扩展,严重时全株受害,少有中上部叶片先发病的情况;

2.叶片发病后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或灰绿色小斑点,逐渐形成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灰色的菱形或长纺锤形大斑;

3.病斑在湿度大时会出现黑褐色霉层,严重时病斑连在一起,叶片出现开裂,叶片枯死。

防治方法:

在心叶末期到抽雄期及时进行预防,在发病初期做好防治工作,药剂可使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百菌清、苯菌灵等,每隔7-10天喷施1次。

 

茎腐病

茎腐病的病菌从根系侵入,在植株体内蔓延扩展。

发生情况:玉米灌浆期开始发生,乳熟至蜡熟期为发生盛期。常年轮作的地块发病较多,另外在植株生长弱时,易感病,且发病迅速。

危害症状:

1.病茎地上部第一、二节间有纵向扩展的褐色不规则病斑,剖开病部后会看到内部腐烂,维管束呈丝状,茎秆变软易倒伏;

2.多数病株次生根坏死,变成红色,须根减少。严重时,发病迅速,地上部得不到水分,导致整株突然干死,叶片呈灰绿色。

防治方法:

1.种植前进行种子杀菌,可以用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处理;

2.发病初期用中生霉素、恶霉灵喷施基部。

 

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产区的重要病害,尤其以连作玉米地块发病较重,部分地块发病率达60~70%,造成严重减产。

发生情况:玉米3叶期前是病菌的主要侵染时期

危害症状:

1.玉米6-7片叶期开始出现症状,如病苗矮化,叶片密集,叶色浓绿,节间缩短,株形弯曲,第5片叶以上开始出现与叶脉平行的黄条斑等;

2.穗期出现典型症状,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变成一个大黑粉苞、黑粉常成块,不易分散。

防治方法:

1.及时拔除田间病株,将黑穗用塑料袋包严实后摘除;

2.使用药剂浸种或种子包衣,可使用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粉锈宁等药剂。

灰斑病

灰斑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叶部病害

发生情况:东北地区7月出发,南方地区5月发生。在多雨的年份最易发病

危害症状:

1.发病初期病斑椭圆形至矩圆形,无明显边缘,灰色浅褐色病斑,后期变为褐色;

2.病斑多存在于平行叶脉之间,湿度大时,病斑背面生出灰色霉状

防治方法:

发病初期喷药,药剂可用百菌清、多菌灵、克瘟散、苯菌灵、三唑酮等。

 

玉米粗缩病

玉米粗缩病是一种病毒病,一旦发生,难以治疗。

发生情况:

苗期抗病力较弱,3叶1心时极易感病;春播玉米在4月中旬以后播种的易感病,且播种越晚,发病越重;可以通过禾本科的杂草及灰飞虱传播。

危害症状:

1.株高为正常株高1/2,甚至更低;

2.出苗后即可染病,至5-6片叶时才表现出症状。先在幼叶的脉间出现透明的褪绿小点,叶背主脉上长出小突起,病株叶色浓绿,节间缩短。

防治方法:

1.播种前使用内吸性杀虫剂吡虫啉拌种,播种后半月使用吡虫啉喷施苗床;

2.及时防治灰飞虱,可以使用吡虫啉、吡蚜酮等药剂防治,发病后使用氨基寡糖素、低聚糖素进行喷雾治疗。

 

小斑病

小斑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叶部病害

发生情况:苗期到成熟期均可发生,在温度26-29°C时,遇到充足水分或高湿条件会发病迅速。另外在低洼地块、排水交叉的地块多发。

危害症状:

1.叶片发病初期病斑为褐色水渍状小点,逐渐扩大成椭圆形或长方形约0.5厘米的病斑,边缘有紫色或红色晕纹圈;

2.叶鞘和和果穗苞叶上的病斑一般表现为纺锤形或不规则形,成黄褐色,病部往往密生一层灰黑色的霉状物,有时种子发黑。

防治方法:

发病后可以使用药剂好速净、速克净、百菌清、甲基托布津,每隔7-10天防治1次,连防2-3次。

 

除使用药剂防治外,还应配合进行农业防治:

1.抗病玉米品种,加强轮作倒茬,避免重茬;

2.玉米秸秆不进行粉碎还田,可以在地外进行高温堆肥,杀死病原菌后再用到田间;

3.适当早播,提高播种质量,一切有利于种子快发芽、快出土、快生长;

4.科学进行施肥,施足底肥,适期、适量合理追肥,氮、磷、钾搭配使用,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5.及时将田间病株清除,以减少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