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花卉网(爱莲说是什么花)
来源:admin 查看次数: 0 时间:2023-05-19 16:42:36
爱莲说是借着写莲花歌颂一个人的节操的文章!作者周敦颐先生
爱莲说不是叶圣陶的作品,是周敦颐写的。
《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此篇古文被选为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材中第17课课文。
《爱莲说》作者周敦颐(公元1017年—公元1073年)是北宋道州(今湖南道县)人,他是宋朝儒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其学术著作有《周公元集》、《太极图说》、《通书》等名著,周敦颐曾任职江南东道南康军刑狱,他为人正直,襟怀淡泊,不以世俗同流合污,致使他在仕途上举步维艰,相传周敦颐在南安任司理参军时,为了一个误判的死囚犯人,和他的上司据理力争,最后竟以辞官来对抗上司,由此可见周敦颐是文如其人,然而也只有这种洁身自好之人,不屈服于世俗之人,才能写下这流传千古的《爱莲说》。
《爱莲说》中的千古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赏析:这一连串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清逸超群的令德,特别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风范,作了有力的渲染。这几句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他为官正直,数洗冤狱,为民作主;晚年定居庐山,著书明道,洁身自爱,颐养天年,便是身体力行,澹泊明志的体现。这正是这篇小品能给人思想情趣以深切感染的着力之处。
刘禹锡的《爱莲说》,是以花比喻人,意思是借助荷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来比喻人中的君子,也是可以保持自我心灵纯净的品德。
爱莲说中,说晋陶渊明独爱菊,说菊花是花中的隐士,是花中的世外高人。而莲花荷花,从水底的淤泥中长出来,却可以保持自身不被淤泥所污染,依旧干净挺拔,香气袭人。
这就是人间的君子人的品德气质,纵然是身在满是污秽的环境中,依旧可以保持自己内心的纯净境界。
《爱(愛)莲(蓮)说(說)》
水陆(陸)草木之花,可爱(愛)者甚蕃。晋(晉)陶渊明独(獨)爱(愛)菊,自李唐来(來),世人盛爱(愛)牡丹。予独(獨)爱(愛)莲(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连(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遠)益清,亭亭净(淨)植,可远(遠)观(觀)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謂):菊,花之隐(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貴)者也;莲(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愛),陶后(後)鮮有闻(聞)。莲(蓮)之爱(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愛),宜乎众(眾)矣!
作品赏析: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描写莲花高洁的形象,第二部分主要揭示了莲花的象征意义,作者以莲花自况,表达了自己不愿随波逐流的高洁志向。作者表面描写了莲花身处污泥,不受污染;中通外直,不愿攀附;可以远观,不可玩弄。实际上是作者人格的对照,并通过“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来表达像他一样具备莲花品格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1、简述: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原文: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爱莲说》全文字数119字,题目3字,共122字。
1、可:值得。
2、蕃:多。
3、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
4、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通,空。直,挺立。
5、予(yú):我。
6、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7、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8、染:沾染(污秽)。
9、濯(zhuó):洗涤。
10、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全文如下: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25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扩展资料:
一、写作风格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衬托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
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严谨。
二、写作背景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
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茶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散文《爱莲说》。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主旨:全文以物喻人,托物言志。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事态的厌恶和鄙视。
周敦颐(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周敦颐是北宋五子之一,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
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