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有哪些

来源:jing 查看次数: 170 时间:2021-11-16 05:05:41

1植物的形式造景
1.1形貌
植物的形貌主要包括3个方面:细部形貌:如花形、果形、干形、枝
形等;个体形貌:主要由植物个体树冠的形体特征所决定,如伞形树冠、
圆球形树冠等;群体或整体形貌:由多株植物共同构成的整体形貌特点,
如植物群、丛的整体形貌,林冠线形貌、林缘形貌等,或优雅细腻富于风
致,或粗犷豪放野趣横生,效果不一而同。
l.2色彩
植物具有非常丰富的色彩。在不同的季节里,植物的色彩是以中性色
和暖性色为主的。如翠绿、墨绿、黄绿、红色、橙色、黄色、土黄、褐色
等。随着波长的缩短,色彩的温暖感、面积感有下降的趋势,而距离感和
重量感则有增强的趋势。各种色彩具有不同的情感表现力,例如,红色给
人以兴奋、欢乐、热情、活力或危险、恐怖之感;橙色给人以明亮、华丽、
高贵、庄严或焦躁之感;紫色给人以华贵、典雅、娇艳、幽雅或忧郁、恐
惑之感;褐色给人以严肃、浑厚、温暖或消沉之感;而绿色则给人以青春、
和平、朝气、幼稚、兴旺或衰老之感。
1.3线条
主要包括植物的树干、树枝线条、林冠线、异质体的界面线等。一般
来说,直线给人以力量、稳定、刚强而单调之感,而曲线则给人以优美、
柔和、运动之感。在园林中由植物所表现的直线条和曲线条都有非常广泛
的应用,常结合起来造景,二者的优劣不能一概而论,应视具体情况具体
分析。
1.4质感
植物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质感,不同的树种、不同的结构都会带给人以
不同的质感感受。例如:有的植物树干质感光滑,而有的则非常粗糙;一
些叶子大、厚、多毛的树冠显得粗糙厚重,而叶子小、薄、光洁的树冠则
显得细腻轻盈;色彩素淡明亮、枝叶稀疏的树冠易产生轻柔的质感,而色
彩浓重灰暗、枝叶茂密的树冠则易产生厚重的质感等。
2植物的意境造景
2.1比拟、联想、植物的“人化”
早在《诗经》中,人们在用比兴手法咏志、抒情时,就已引用了愈百
种植物,这些植物渗透着人们的好恶和爱憎,成为某种精神寄托。这种植
物方面的美感意识,影响非常深远,已成为中国优良的文化传统。在人们
的眼中,许多植物都含有特殊的意义。如:松柏,孔子日:“岁寒,然后
知松柏之后凋也”,可见其耐寒、常青、坚强不屈的品格;梅花,王安石
有“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之句赞其耐寒,陆游有“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之句亮其节操;竹,张九龄称其“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
更有王徽之“不可一日无此君”;荷花,为水中君子,香远益清成为它的
品格特征,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一些植物的组合亦能表达深远的意境,如:
梅、兰、竹、菊为四君子,玉兰、牡丹寓意富贵等。
2.2借助视觉、嗅觉、听觉等营造感人的典型环境
植物的不仅能使人从视觉上获得诗情画意,而且还能从听觉、嗅觉等
感官方面来得到充分的表达。如苏州拙政园的“听雨轩”、“留听阁”借芭
蕉、残荷在风水雨打的条件下产生的声响效果而给人以艺术感受;承德避
暑山庄中的“万壑松风”景点,也是借风掠松林发出瑟瑟涛声而感染人的。
而苏州留园的“闻木樨香轩”、拙政园的远香堂、承德避暑山庄的“香远
益清”、“冷香亭”等景观,则是借桂花、荷花的香气而抒发某种感情。总
之,这些反映出季节和时令变化的植物景观,往往能营造感人的典型环境,
并化为某种意境深深感染人们。
2.3诗词书画、园林的题咏的点缀和发挥
诗词书画、园林题咏与中国古典园林自古就有着不解之缘,许多园林
景观都有赖于诗词书画、园林题咏的点缀和发挥,更有直接取裁于诗文画
卷者。园林中的植物景观亦是如此,如西湖三潭印月中有一亭,题名为“亭
亭亭”,点出亭前荷花亭亭玉立之意,在丰富景观欣赏内容的同时,增添
了意境之美。扬州个园有幅袁枚撰写的楹联:“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
孕一身花”,咏竹吟梅,点染出一幅情趣盎然的水墨画,同时也隐含了作
者对君子品格的一种崇仰和追求,赋予了植物以诗情画意的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