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草图片大全(常见50种水生植物)
来源:admin 查看次数: 0 时间:2023-04-14 00:16:31
鸡丁草又叫野薄荷,为唇形科,薄荷属。又名:香芦草、兰香草、山薄荷。多年生草本。根须状。茎略呈方形,密被微毛。单叶对生,卵形或卵状矩圆形,叶绿有锯齿,两面有灰色短毛,夏秋枝梢叶腋开紫色小花,轮状排列。结球形小坚果。有薄荷香味。夏秋采全草,切段阴干或鲜用。云贵川一带老乡于每年端午节当天采集作为传统,据说只有这天采集的最具药效,多用于夏天泡茶喝。性能,辛温,气香。能解表祛风。
它被人叫"冰糖草",煮水味道比蜜甜,从前无人理如今却珍贵。
食材:水生豆芽300克,生姜1块,大蒜2瓣,干辣椒6根,淀粉1勺,白醋1克。
做法:
1.水生豆芽洗净沥干。
2.大蒜2瓣切蒜末。
3.生姜1块切姜末。
4.干辣椒6根剪成段。
5.调料汁:白糖1克、白醋1克、盐1勺、水淀粉1勺。
6.锅内放入适量油,油温烧至七成热,放入姜蒜末、辣椒段、花椒2克炒香后放入豆芽爆炒1分钟,放入调好的料汁翻炒均匀即可。
水蜗牛,是柄眼目坚齿螺科栗蜗牛属的一种,是台湾的特有种,分布在台湾北部至中部,常栖息在森林底层落叶堆中。这是在怪物海沟里发现的水蜗牛。总体来说,它和陆地上的蜗牛似乎没有太大区别。不过因为见不到阳光的缘故,它的身体已经完全透明。因为生活在深海中,要应付强大的洋流,水蜗牛要保证有足够浮力,因此那沉重的蜗牛壳已经完全退化了。
比较常见的有荷花、千屈菜、香蒲、芦苇、菖蒲、慈姑、黄花鸢尾等。 淹水时长小于6h的区域植物选择:植物的生活习性中明确表明为不耐涝的植物除外的植物一般均可以应用。
淹水时长大于6h小于12h的区域植物选择:(但不能把植物全部淹没)
1 一年生草花柳叶马鞭草、中国石竹、洋甘菊、银苞菊、蛇目菊(矮生)、美女樱、一串红、甜叶菊、"星白"勋章菊、孔雀草。
2 宿根花卉垂盆草、紫花地丁、爬山虎、野牛草、结缕草、美人蕉、大花萱草、二月兰、花叶芦竹、匍匐剪股颖、灯心草、常夏石竹、金鸡菊、美丽月见草、月见草、宿根天人菊、滨菊、剪秋萝、蛇鞭菊、紫松果菊、大金鸡菊、玉簪、蛇莓、细叶芒、斑叶芒、狼尾草、花叶芒、地被菊、鸢尾、麦冬、高羊茅、山麦冬、涝峪苔草、虎尾草、绢毛匍匐委陵菜、鼠尾草。3 灌木连翘、丁香、紫薇、北海道黄杨、大叶黄杨、棣棠、珍珠梅、紫叶小檗、腊梅、红王子锦带、红瑞木。
4 乔木紫叶李、紫叶矮樱、矮生紫薇、沙棘、胡颓子、芦竹、西府海棠、水杉、垂柳、加拿大杨、朴树、女贞、圆柏、二球悬铃木、柿树、桑树、旱柳、丝棉木、榆、白蜡、紫穗槐、黄栌、麻栎、一球悬铃木、山荆子、桑树、绒毛白蜡、构树。
淹水时长大于24h区域植物选择:千屈菜、黄菖蒲、柽柳、美人蕉、芦苇、香蒲、菖蒲、石菖蒲、睡莲、凤眼莲、金鱼藻、荇菜、荷花、水葱。
主料:螃蟹500克
调料:花椒5克,冰糖50克,盐60克,陈皮10克,大葱10克,白酒10克,姜10克,黄酒10克,大蒜(白皮)10克
腌毛蟹的特色:
口味鲜、咸、嫩俱佳,浓郁芳香
腌毛蟹的做法:
1.将活蟹放在500毫升的盐水盆中,10 分钟后捞出,再放入清水盆内,使其吐出腹中的水分和杂质
2. 将蟹再用清水洗一遍,捞出,沥净水分后装入坛内,盖紧扣严
3. 葱姜洗净,葱切成段,姜切片
4. 冰糖碾碎
5. 大蒜去蒜衣,拍松
6. 锅内加水500毫升、精盐、花椒、冰糖屑、陈皮、葱、姜、蒜,煮沸几分钟,捞出葱、蒜,再倒入盆内晾凉
7. 最后放入白酒和黄酒,随即倒入坛内,将蟹浸没,密封坛口,腌一周即可食用,随食随取
腌毛蟹的制作要诀:
1. 盐水的浓度要大些,一般比海水咸
2. 毛蟹用活的最好
3. 有些种类的蟹,是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如溪蟹、河蟹等。故要注意,食用时一定要熟,还要配以生姜末和醋
食物相克
螃蟹:螃蟹不可与红薯、南瓜、蜂蜜、橙子、梨、石榴、西红柿、香瓜、花生、蜗牛、芹菜、柿子、兔肉、荆芥同食;吃螃蟹不可饮用冷饮会导致腹泻
水培植物有:
文竹:叶片四季长青,有肉质的根系,能给人典雅且高贵的感觉。
富贵竹:四季长青,茎干直立,柱型挺拔,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绿萝:好养且有净化空气的作用。
铜钱草:枝条丝缕分明,婀娜舒展,非常养眼。
另外可以水培的植物还有水仙花、吊兰、龟背竹、发财树等等。
1、在大岩桐母株上选择一根健壮并长出4片叶子的枝条,用消过毒的剪刀(火烫或酒精擦拭)从枝条的根部剪下。枝条底端要斜剪,增加吸水生根的面积。
2、先用一根棍子在扦插基质中戳一个小洞,然后将处理好的大岩桐枝条插好,并用手轻按基质将枝条固定。不要直接用枝条插入基质中,避免磨损切口,影响成活率。
3、扦插成功后,等待小苗长出4片真叶的时候就可以进行水培,移栽后要先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服盆,之后就可以正常的养护。
答:野生刺菱角。
刺菱角据《新纂云南通志•物产考》记载:“菱角旧名芰,属芰科。古时芰荷并称,采菱亦见诸歌咏,盖池沼中常见植物也。春时出叶,广卵形,多锯齿。叶柄中部肥大,便于浮生。夏日开白色小花,四萼四瓣。子房秋熟,成为坚果,角有嫩刺。果肉白嫩,可生食。” 大理刺菱角主产于洱海、西湖、剑湖、花碧湖等主要 淡水湖泊。每年春季发芽长叶,叶浮于水面,叶边长有锯齿,叶柄中部较两端肥大;夏季开花,花小色白,呈四瓣花瓣。秋高气爽时节,、水中菱实累累,是采摘菱角的时节,此时的菱角外皮坚硬并生有嫩刺,把采摘来的新鲜菱角漂洗干净,再用沸水煮片刻后,去皮壳即可食用。
蜚蠊 fěi lián 虫名,别名负盘,蜚蠊俗称蟑螂,属昆虫纲蜚蠊目(blattaria),世界已知约3700种,大多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区,少数分布于温带地区。我国已记载18科60属240种,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形态:蜚蠊成虫椭圆形,背腹扁平,体长者可达100mm,小者仅2mm,一般为10~30mm,体呈黄褐色或深褐色,因种而异,体表具油亮光泽。 头部:小且向下弯曲,活动自如,y字形头盖缝明显,大部分为前胸覆盖。复眼大,围绕触角基部;有单眼2个。触角细长呈鞭状,可达100余节。口器为咀嚼式。 胸部:前胸发达,背板椭圆形或略呈圆形,有的种类表面具有斑纹;中、后胸较小,不能明显区分。前翅革质,左翅在上,右翅在下,相互覆盖;后翅膜质。少数种类无翅。翅的有无和大小形状是蜚蠊分类依据之一。足粗大多毛,基节扁平而阔大,几乎覆盖腹板全部,适于疾走。 腹部:扁阔,分为10节。第6、7节背面有臭腺开口;第10节背板上着生1对分节的尾须。尾须的节数、长短及形状亦为分类的依据。雄虫的最末腹板着生1对腹刺,雌虫无腹刺,据此可分别雌雄。雌虫的最末腹板为分叶状构造,具有夹持卵鞘的作用。 生活史:蜚蠊为渐变态昆虫,生活史有卵、若虫和成虫3个发育阶段。 卵及卵荚:雌虫产卵前先排泄一种物质形成卵鞘(卵荚)。其鞘坚硬、暗褐色,多为长1cm,形似钱袋状。卵成对排列储列其内。雌虫排出卵荚后常夹于腹部末端,少数种类直至孵化,大多数种类而后分泌粘性物质使卵鞘粘附于物体上。每个卵鞘含卵16~48粒。卵鞘形态及其内含卵数为蜚蠊分类的重要依据。卵鞘内的卵通常1~2个月后孵化。 若虫:蜚蠊有一个预若虫期,即在刚孵出时,触角、口器及足均结集在腹面不动,需经一次蜕皮,才成为普通活动态的若虫。若虫较小,色淡无翅,生殖器官尚未成熟,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若虫经5~7个龄期发育才羽化为成虫。每个龄期约为1个月。 成虫羽化后即可交配,约交配后10天开始产卵。一只雌虫一生可产卵鞘数个或数十个不等。整个生活史所需时间因虫种、温度、营养等不同而异,一般需数月或一年以上。雌虫寿命约半年,雄虫寿命较短。 生态:1.食性 蜚蠊为杂食性昆虫,人和动物的各种食物、排泄物和分泌物以及垃圾均可为食,尤嗜食糖类和肉食类,并需经常饮水。蜚蠊的耐饥力较强,德国小蠊在有水无食时可存活10~14天,在无水有食时存活9~11天,在无水无食的条件下仍可存活1周。在过度饥饿下,有时可见蜚蠊残食其同类及卵鞘。 2.栖息与活动 大多数种类蜚蠊栖居野外,仅少数种类栖息室内。后者与人类的关系密切。这些种类尤其喜栖息于室内温暖、且与食物、水分靠近的场所,如厨房的碗橱、食堂的食品柜、灶墙等处的隙缝中和下水道沟槽内。蜚蠊昼伏夜行,白天隐匿在黑暗而隐蔽处;夜间四出活动,夜晚9时至夜间2时为其活动高峰。蜚蠊主要用足行走,每分钟可达21m。有翅种类的飞翔力甚差,飞行距离一般仅限于室内。蜚蠊活动的适宜温度为20~30℃。低于15℃时,绝大多数不动或微动;高于37℃时呈兴奋状,超过50℃时死亡。蜚蠊的臭腺能分泌一种气味特殊的棕黄色油状物质,是其驱避敌害的一种天然防御功能。该分泌物留于所经过之处,通常称之“蟑螂臭”。 3.季节消长与越冬 蜚蠊的季节消长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同一虫种在不同地区可表现不同的季节分布。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蜚蠊通常始见于4月,7~9月达高峰,10月以后逐渐减少,直至消失。当温度低于12℃时,便以成虫、若虫或卵在黑暗、无风的隐蔽场所越冬。 我国室内蜚蠊主要种类: 1.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 体长1.2~1.4cm,呈淡褐色。前胸背板上有两条黑色纵纹。卵鞘小而扁薄,内含卵20~40粒。是我国的广布优势种,多见于车、船、飞机等交通工具内。 2.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 体长约3.5~4.0cm,呈暗褐色。触角甚长。前胸背板边缘有淡黄色带纹,中间有褐色蝶形斑。卵鞘内含卵16粒。亦为我国广布优势种。多见于厨房、贮物间和卫生间等处。 此外,还有澳洲大蠊(p.australasiae)、黑胸大蠊(p.fuliginosa)和东方蜚蠊(blatta orientalis)。 与疾病的关系 蜚蠊能通过体表或体内(以肠道为主)携带多种病原体而机械性地传播疾病。近年来,国内报告从蜚蠊体内分离到疾病杆菌5株,沙门氏副伤寒甲、乙菌5株,绿脓杆菌43株,变形杆菌8株,青霉、黄曲霉等多种霉菌,腺病毒60株,肠道病毒血清型15株,脊髓灰质炎病毒8株和肝炎表面抗原,还检出蠕虫(蛔虫、钩虫、鞭虫、蛲虫、绦虫等)卵和阿米巴、贾第虫包囊。 蜚蠊还可作为长膜壳绦虫、美丽筒线虫、东方筒线虫、念株棘头虫和缩小膜壳绦虫的中间宿主。此外,国外报告蜚蠊可成为过敏原,引起变态反应。 防治 保持室内清洁卫生,妥善保藏食品,及时清除垃圾是防制蜚蠊的根本措施。同时根据蜚蠊的季节活动规律,集中力量,反复突击,以彻底消灭之。 1.卵鞘 人工清除柜、箱、橱等缝隙内的卵鞘,予以焚烧或烫杀。 2.成虫 除用诱捕器或诱捕盒捕杀外,主要采用化学药物杀灭。近年来,以二氯苯醚菊酯、溴氰菊酯、顺式氯氰菊酯等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制成“蟑螂笔”在蜚蠊出入处涂划,或制成药片、药纸、药板等放置于其活动场所,或制成涂料喷于室内墙面,效果均较好,适合于家庭使用。 除家庭外,对旅馆、饭店和车、船等交通工具也需采取措施。据认为,在这些场所,采用喷洒(如用二氯苯醚菊酯)加毒饵(如用敌百虫)的防治系统可收到较显著的效果。但需注意安全和及时清除死亡虫体。此外,据报告蜚蠊对拟除虫菊酯类易产生抗性,值得重视。 蜚蠊亦可入药,常见种类是冀地鳖(polyphagaplancyi),背隆腹平,胸部有绒毛;雄有翅,雌无翅。中华地鳖(
p.sinensis
)。释名为:石姜、负盘、滑虫、茶婆虫、香娘子。气味:咸、寒、有毒。主治:瘀血,症坚,寒热,下气,利血脉。 附方 蜚蠊今通称蟑螂,苏州民间用以治小儿因缺乳而引起的形瘦神疲、腹胀泄泻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