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何还能歼灭秦国30万大军全歼匈奴10万骑兵?
来源:admin 查看次数: 0 时间:2025-02-07 12:54:33
这个问题说的是“秦赵邯郸之战”和“李牧大破匈奴之战”。
长平之战后,赵国虽然元气大伤,但却在“邯郸保卫战”中歼灭秦军近二十万人,此战使秦国的实力被严重消耗,不得不放弃全面打击六国的战略,为此推迟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
而且赵国在对战中原的同时,北向战略也没有改变。自从赵武灵王向北开辟代郡、云中、雁门三郡后,赵国北部边境就一直驻守着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目的就是为了防备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对赵国的侵扰,并筑有长城等防御工事。
李牧担任北部边将时,曾率军大败匈奴,一战便斩杀匈奴十几万人马,之后又携大胜之势,败东胡、降林胡,使匈奴在此后十多年都不敢接近赵国北部边境城市。
那么元气大伤的赵国是怎么打赢邯郸保卫战,歼灭数十万秦军的呢?并且又大破匈奴,斩杀匈奴十余万人马。其实在长平之战后,单凭赵国是很难守住都城邯郸的。而李牧大破匈奴和赵国在中原的战争基本互不影响。
为了方便更好解答这些问题,接下来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秦赵长平之战对赵国的影响。
秦赵两国因为争夺上党地区,为此发生了上党之战。后来随着战事不断扩大升级,秦赵两国几乎都投入了举国之力,双方在此战中投入的兵力合计超过百万,最终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
对于战国后期最为强大的秦国和赵国来说,长平之战属于战略决战。结果四十多万赵军被秦将白起斩首及坑杀殆尽,最后只放回二百多名娃娃兵回国报信,此战最终以秦国获胜而告终。
秦国一战定乾坤,而对手赵国则在此战中元气大伤,四十多万青壮士兵埋骨长平,导致赵国全国的青壮年损失大半,从根本上削弱了赵国的实力,此战之后,实力强大的赵国被秦国打落超级强国之列,再也无力单独和秦国进行全方位的抗衡。
不过在长平之战后不久,处于虚弱期的赵国却大败秦军,先后合计给秦军造成近二十万人的伤亡,最终打赢了邯郸保卫战,同时驻守在赵国北部地区的李牧又大破匈奴,一战斩杀匈奴十余万人,使匈奴十多年都不敢靠近赵国北部边境城市。
那么元气大伤的赵国是如何击退数十万秦军,打赢邯郸保卫战的呢?并且还能在北部边疆取得大胜,再斩匈奴十余万人呢?
长平之战后,白起本意是乘胜追击,一举将赵国灭亡,奈何秦相范雎为了保住个人地位被赵国使者说服,于是以秦军疲惫急需休整为由,建议秦昭襄王接受赵国割让六座城池的议和条件,最终秦昭襄王并未采纳白起的继续进攻赵国的意见,下达了撤军命令。
结果赵孝成王不仅没有割让六座城池给秦国,还在国内加强军备,进行抗秦准备,而且极力交好东方诸侯,意欲联合诸侯合纵抗秦。秦昭襄王见赵国迟迟不肯割让城池,反而还要联合诸侯对付自己,于是便命五大夫王陵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为此继长平之战发生还不到一年的时间,秦赵两国又爆发了邯郸之战。
其实赵孝成王原本是准备按照议和条件割让六座城池给秦国,最后之所以没有割让城池,还要联合诸侯对付秦国,完全是因为赵国大臣虞卿的建议,他不仅反对赵孝成王割让城池给秦国,还力主联合诸侯共同抵抗秦国。
虞卿认为即便割让六座城池给秦国也没有益处,如果秦国坐在那里就能得到更多的土地,只会让秦国变得更加强大,相反赵国会变得更弱,用有限的土地来应付贪欲没有止境的秦国,最终必然会使赵国。
还不如用六座城池联合天下诸侯一起进攻秦国,虽然赵国失去城池,但可以从秦国获得补偿。只有这样才能削弱秦国的实力,从而让秦、赵两国之间的形势发生改变。最终赵孝成王听从了虞卿建议,并派虞卿作为赵国使者去拜见各国君主,以交好各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
虽然元气大伤的赵国无法单独对抗秦国,但在其他诸侯的帮助之下,秦国始终没能攻破邯郸城,为此还伤亡了很多士兵。仅邯郸之战前期,王陵率兵围攻邯郸时就损失了近十万兵力,这还是秦国增兵支援的情况下。
之后秦昭襄王命王龁接替王陵继续围攻邯郸城,并多次增兵支援。虽然王龁的攻势猛烈,给邯郸城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但还是未能攻破邯郸城,最终被率军赶来的信陵君魏无忌联合楚国援军和邯郸城内的赵军里外夹击,大败秦军于邯郸城下,解除了邯郸之围。
在邯郸之战中,秦国前后投入近三十万兵力,而赵国邯郸的守军虽然只有十余万人,但赵国在诸侯援军的支援下,兵力上并不少于秦军,甚至还要多出。信陵君魏无忌窃符救赵,最后率领八万精兵在秦军即将攻破邯郸时赶到了外围,春申君黄歇也率领十万楚军赶到邯郸城外,秦赵形势这才发生了重大转变,最后王龁率军撤围离去,邯郸之围因此解除。
以此可见,元气大伤的赵国能打赢邯郸保卫战的关键原因是在于魏国和楚国的支援。当然赵国仅凭邯郸城的守军能一直拖到魏、楚联军到来,其中平原君起到了很大作用,他为了保住邯郸,甚至将自己的妻妾编入士兵之列来分担工作,并且在最后紧要关头,也正是平原君组织起一支三千人的敢死队才拖到援军到来,说明邯郸之战时,赵国内部很团结。
从邯郸之战的结果也能侧面看出赵国为何会在长平之战中失败。长平之战从表面上来看,秦国获胜是因为采取了反间计,致使赵国用赵括换掉了老将廉颇,同时秦国又暗中用白起替换了王龁,这才打赢了长平之战。
其实深层次来看,秦国能打赢长平之战的关键原因并不是因为反间计。赵孝成王换将是因为赵国的国力已经无法再支撑廉颇以守为攻的战略,赵国比起秦国更加拖不起,只能尽快结束这场战争。
以秦国强大的国力,即便不换将,最后也能获胜。赵国要想改变形势只有联合诸侯,如果有诸侯支援,最后很可能是秦国失败,但秦国为了防止诸侯救援,用计孤立了赵国,将其唯一转败为胜的退路彻底堵死。秦国使用反间计和暗中替换白起是为了速胜,以及进一步扩大战果。
虽然赵国在长平之战后打赢了邯郸之战,但赵国的实力也迅速下滑,再也无力同秦国争霸天下 ,此后诸侯列国之中也没有国家可以和秦国单独抗衡。在邯郸之战次年,秦国便再次出兵攻打赵国,攻占二十多县,斩首及俘虏九万赵军,可见赵国根本无法再对抗秦国。
赵国有两大对手,一是中原的秦国,二是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赵国在中原征战的同时,也要防止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对北部边境的侵袭。
自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吞灭中山,大败林胡、楼烦等游牧民族后,便在赵国北部地区开辟了云中、代郡、雁门三郡,为此常年有一支大军驻守在北境,并筑有长城以阻止林胡和楼烦等游牧民族南下。在赵孝成王时期,李牧就是北部边境的优秀将领,常年驻守在雁门郡,以防备匈奴。
李牧驻守北境期间,匈奴经常派兵侵扰,李牧便组织了战车一千三百乘和良马一万三千匹,以及冲锋陷阵的五万精兵和善射十万士兵进行训练,之后用计谋引诱匈奴大军入侵,接着包抄反击,大败匈奴,仅此一战便斩杀匈奴大军十余万人,致使匈奴此后十多年都不敢靠近赵国北境城市。
为此产生了一些疑问,在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时,李牧为何不率军前去救援呢?
这是因为北部边境对赵国同样重要,李牧率军救援,北部地区就会出现空虚,如果匈奴等游牧民族乘机南下入侵,和秦军形成南北夹击之势,赵国面临的不仅仅只是失败,很可能会直接灭亡,因此驻守在赵国北方边境的大军不能动。
就和秦国防备西北部的义渠一样,在秦国和中原混战时,义渠就经常乘机攻打秦国,直到秦昭襄王时期,宣太后将义渠王诱杀于甘泉宫,秦国出兵彻底攻灭义渠国后,秦国才再无后顾之忧,可以一心东进,兼并六国。赵国也只有彻底解决了北部隐患,才能专注中原战争。
那么在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发生后,赵国元气大伤,国力损耗严重,李牧为何还能大破匈奴呢?
这是因为赵国的北部边境地区(云中、代郡、雁门三郡)相当于一个“独立”地区,驻守在北地的将军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任命当地官吏,并且边境城市的赋税也不需要交给国家,而是直接作为驻守在当地军队的经费,因此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造成的影响并不能直接影响到赵国北部边境。
即便赵国国内元气大伤,国力被损耗,也不会影响到北方边境,因为驻守在北境的大军不需要依赖赵国内部,这支大军完全可以做到自给自足。可以说只要赵国北部地区的云中、代郡、雁门三郡能正常运转,李牧麾下的边军就基本不会受到影响。
赵国之所以能击退秦军,是因为内部团结和外部联合诸侯,形成合纵抗秦之势,这才打赢了邯郸保卫战。如果没有魏国和楚国的帮助,单凭赵国几乎是不可能打赢邯郸之战的,毕竟在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已经无力再单独和秦国进行全方位对抗。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