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为何叫断头花? 为什么山茶花是断头花?
来源:admin 查看次数: 0 时间:2024-08-08 19:21:26
茶花有一个别名叫做断头花,这是因为茶花在凋谢的时候与其它花卉不同,大部分花卉在凋谢的时候,花瓣都是一片一片掉落,而茶花在凋谢的时候,则是整朵花进行凋谢,就像是古代犯人砍头一样,老一辈人认为这是一种不吉利的象征,所以,不建议在家里养护茶花,并没有事实依据。
山茶花是断头花。因为传说在古代江南,有一个不听从父母劝告的少女,最终被父母杀死。她死后,被埋在山上,意外地长出了美丽的山茶花。由于山茶花的花朵是仅含有单瓣的外层花瓣,缺少内层的苞片、雄蕊和柱头,因此被称为“断头花”。此外,山茶花的花朵虽美丽,但其花瓣或结构中都含有少量的有毒物质,所以在一些地区也因此被称作断头花。
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
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出自《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例如:
“知音”“高山流水”典故出自《列子 伯牙善鼓琴》;
“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将相和”等典故出自《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
漏声断,滴漏声停止,则一夜将尽,天快亮了。漏:滴漏,古代用铜壶盛水,壶底穿一孔,壶中水以漏渐减,所以计时。语出宋朝诗人陆游的词《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现代汉语的意思是:醒来在寒灯晃动的残夜里睁开眼睛,漏声停止了,晓月斜映着窗纸天色将明。
樱花又叫做耐冬、椿、山樱花、海石榴、曼陀罗树、晚山茶、薮椿等,此外据说这种花在开放后,会突然整朵掉下,像被人突然砍了脑袋一样,所以又叫做“断头花”,且樱花是蔷薇目、蔷薇科、樱属的一种植物,常见的品种有染井吉野樱、日本樱花、寒绯樱、垂枝樱花、山樱花等,花朵颜色多为白色或者粉红色。
花馒头花苞就是开花馒头,又名白银如意。色白暄软,香甜可口,顶花四瓣,而且瓣色是桃红色的,自然而俏丽,成为中国的特色传统面食名点。其制作工艺相当严格,面和好后需经过两次发酵,再加碱水揉匀、揉透,且蒸时需用大火蒸20分钟。由于制作的开花馒头色、香、味、形俱佳,传统风味浓而很受欢迎。
即将植物的花或叶或其果实泡制而成的茶,是中国特有的一类再加工茶。其是利用茶善于吸收异味的特点,将有香味的鲜花和新茶一起闷,茶将香味吸收后再把干花筛除,制成的花茶香味浓郁,茶汤色深。花茶又可细分为花草茶和花果茶。
金花茶属于山茶科,金花茶的花金黄色,耀眼夺目,仿佛涂着一层蜡,晶莹而油润,似有半透明之感。金花茶单生于叶腋,花开时,有杯状的、壶状的或碗状的,娇艳多姿,秀丽雅致。金花茶喜温暖湿润气候,喜欢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苗期喜荫蔽,进入花期后,颇喜透射阳光。对土壤要求不严,微酸性至中性均土壤中可生长。耐瘠薄,也喜肥,耐涝力强。金花茶对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降胆固醇,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有独特神奇的功效,起协同平衡调节作用。
范仲淹的母亲谢氏,身世坎坷,吃尽许多苦头,饱尝过多酸辛,因此把太多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谢氏以孟母自励,悉心教子;范仲淹以颜回自律,发愤成才。举凡古代刻苦攻读学有所成的故事,母亲和继父都对范仲淹一一讲过。
在醴泉寺读书期间,继父的家境已经比较窘迫,仲淹心知肚明。
每次离家去寺院,母亲总劝他多带些粮米,一来担心儿子吃不饱累坏身体,二来怕给寺院的师父增加负担。可每次范仲淹都不多带,而且带的数量,出人意料的少。母亲絮叨规劝,仲淹总是胸有成竹地说:“我有数,不少。”初到寺院时,粮米交给厨房,代为制作,随寺院的钟声与和尚们一道用饭。
可范仲淹,从早到晚一个心思地读书思考,经常充耳不闻钟声,忘记了吃饭,再去打饭时,又过了时辰。好心的厨僧或小和尚眼看着范仲淹如此废寝忘食地读书,便主动给他送饭来,仲淹很过意不去,给别人添了麻烦。
为了读书方便,他自己备了小锅小灶,自炊起来。范仲淹按自己既定的主意,每天夜晚,量好米,添好水,在小灶里点燃自己拾的木柴,煮米粥。一边读书,一边续柴煮粥。一锅米粥煮好了,时间也已过了子夜,他便和衣睡去。第二天清早起来,锅里的米粥凉透了,已经凝固成圆圆的一整个。他拿出小刀,在凝固的粥块上面,划上一个十字,完整的一锅粥分成了四块。早晨吃两块,傍晚吃两块,一日两餐,这便是“划粥”。
用什么菜蔬佐餐呢?菜蔬就在寺院周围的大山之中。坡坡岭岭,沟沟坎坎,自然生长着野韭菜、野葱、野蒜、野山芹,还有苋菜、苦菜、荠荠菜、蒲公英、王不留、茵陈等十几种可食的野菜。白天去山洞读书时,顺便拔几种野菜回来。吃饭时,把十几根野韭菜,或野葱、或野蒜,切成细碎末,加入一点盐拌和拌和,一顿佐餐的菜便成了。
这就是“断齑”,齑ji,切成碎末的韭菜、葱蒜等。划粥断齑,既简约又清淡,省时、省力、省钱,可谓范仲淹的创造!醴泉寺读书三年,范仲淹基本过着“划粥断齑”这种清苦自律的生活。
“割袍断义”源自一个典故“管宁割席”。三国两晋之后,到了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国刘义庆编写了一本叫做《世说新语》的故事集。其中有一篇讲了三国时期的管宁和华歆,同席读书,一次恰逢一名富人乘坐着华丽的马车,敲锣打鼓的经过。管宁就像没有听到一样继续读书,而华歆却跑出去看热闹。等华歆回来,管宁就用一把刀割断了席子,对华歆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
而后世之人,效仿“管宁割席”的做法,来表达跟朋友断绝情义的决心。但是席子难找,袍子易得,所以,就割袍子吧。
于是《说唐全传》中就有了这么一个故事。
单雄信要捉拿秦王李世民,徐茂公飞奔上去,一把扯住了单雄信的战袍,大叫道:“单二哥,看小弟薄面,饶了我主公吧!”单雄信说:“茂公兄,你说那里话来?他父杀俺亲兄,大仇未报,日夜在念。今日狭路相逢,怎教俺饶了他?决难从命。”徐茂公死命的把雄信的战袍扯住,嚷到:“单二哥,可念贾柳店结义之情,饶俺主公吧!”单雄信听了,叫声:“徐勣,俺今日若不念旧情,就把你砍为两断。也罢,今日与你割袍断义了吧。”遂拔出佩剑,将袍袂割断,纵马去追秦王。徐勣就是李勣,也叫李世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这里就是“割袍断义”的故事典故了。